本報訊記者劉歡老師
*ST興盛的退市風險警示逐漸增加。
2月15日夜間,*ST興盛公布風險防范公告顯示,企業股票自2月3日起,收盤價格均低于1元。若企業股票收盤價持續20個交易日內小于1元,將碰觸買賣類暫停上市情況。
除開遭遇買賣類強制退市風險性外,*ST興盛還巨大幾率碰觸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值,股票退市多少定局。
遭遇多種退市風險警示
因經審計的2021年期末凈資產為負數,*ST興盛曾在2022年5月6日被實行暫停上市。
1月30日,*ST興盛公布2022年銷售業績預虧預告片,企業預估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純利潤大約為-3.8億元左右,期末凈資產大約為-4.36億人民幣。假如2022年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再次為負,企業將碰觸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值,企業股票有可能被暫停上市。
除此之外,*ST興盛還面臨著買賣類強制退市風險性。資料顯示,自*ST興盛公布2022年本年度年報披露時間至今,投資人“不買賬”,公司股價無量跌停,馬上就跌破了1元“警界線”。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ST興盛自公布年報披露時間后股票價格連續下跌,說明投資人對企業前景持消極心態。與此同時,這也反映了退市新規出臺后,投資人對公司的經營和經營情況有更大的關注與高度重視,對違規操作和經營風險有較低的承受度。
截止到2月15日,*ST興盛收盤價格已經連續9個交易日內小于1元,若股票收盤價持續20個交易日內小于1元,企業股票或要被暫停上市。
“依據退市新規,遭遇退市風險警示的個股通常是銷售業績、經營情況惡變、違規違紀等問題嚴重的企業。投資人要選擇股票基本面較好的企業,同時還要保持理智的投資心態,留意風險管控與預防?!币陨蠘I內人士認為。
多次獲得虧本
一落千丈的財務數據是*ST興盛來到股票退市邊沿的重要原因。
公開數據表明,*ST興盛的主要業務為浙商煤業集團旗下天津金礦石和警鑫金礦二座礦山開采的黃金開采、選冶、生產加工及銷售。因為浙商礦業資源儲藏量和黃金產量比較低,產品構造單一,2018年、2019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斷虧本。為提升持續經營能力,*ST興盛把大股東興盛工貿公司的閑置資產——年產量150萬噸級翻車機焦碳生產流水線租下來,進行焦碳生產加工生產經營活動。
焦碳業務流程并沒有改變*ST興盛的運營能力,企業2020年、2021年再次虧本。
2022年,*ST興盛預估完成營業成本約5.73億人民幣,完成虧損3.8億元左右,扣非后虧本3.8億元左右。
對銷售業績預虧的重要原因,*ST興盛表明,由于國內原煤價格不斷較高,導致焦碳生產制造成本過高,加上焦炭價格一度下降,驅使企業削減焦炭產量,造成焦碳業務流程較2021年度出現較大虧本;分公司浙商煤業金子銷售量較2021年度降低,固定不動費用較高,造成金子業務流程虧損;2022年度,企業物流采購受到限制,金子選礦廠和焦碳生產制造不可以正常運作,對企業經營效益造成一定影響。
上海市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律師婁霄云告訴記者:“*ST興盛的黃金和白銀焦碳業務流程好像遠離了領域股票基本面,上游的價格上漲根本沒辦法傳導到中下游。2020年、2021年至今金子物價指數和焦炭價格指數值都踏出翻番市場行情,2022年一樣維持高位,可是企業這兩項業務利潤率不斷為負,而且虧本金額展現擴張發展趨勢。”
資料顯示,自2020年4月份投入生產至2022年三季度,*ST興盛焦碳生產流水線利潤總額累計為-4.14億人民幣。應對如此大的虧本,*ST興盛挑選從2023年1月份起不會再續約焦碳生產流水線。
“除開焦碳業務流程,*ST興盛的3筆違規擔保還在不斷降賠上市公司資產。”蘇州市證禾股票基金私募基金經理徐志強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
2017年,*ST興盛違反規定為興盛工貿公司以及關聯關系的3筆貸款給予連帶責任擔保,合計金額為4.5億人民幣。依據法院判決書,目前已經總計記提預估損害4.42億人民幣。
值得關注的是,因未能及時公布訴訟公示且有關擔保債務已逾期,與此同時,企業并沒有就關聯擔保事宜執行股東會及股東大會審議程序流程,也未能及時公布,上海交易所也對*ST興盛及榮華工貿公司、關聯企業興盛農牧業及其相關負責人予以了公開譴責。
“對*ST興盛違反規定給予連帶責任擔保一事,但凡2017年1月31日至2020年11月27日買進,而且2020年11月27日所持有的投資人,都可以申請賠償損失?!眾湎鲈票砻?。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