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或許很少會特別留意頭頂傳來的聲響,但有一種特殊的“聲音信號”——人民防空警報,卻承載著守護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它不僅是戰時防空的“沖鋒號”,也是平時防災的“預警器”,更是國家防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人民防空警報的神秘面紗,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與意義。
一、什么是人民防空警報?
人民防空警報,簡稱“防空警報”,是指國家通過專用設備向公眾發布的特定音響信號,用于在戰爭空襲、自然災害或其他緊急情況下,向居民傳遞預警信息、行動指令或解除威脅通知。它是人民防空(簡稱“人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核心目標是“戰時保護生命、平時服務民生”。
從歷史維度看,防空警報的誕生與戰爭緊密相關。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開始用于軍事轟炸,歐洲城市便嘗試通過敲鐘、吹哨等方式預警空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倫敦、莫斯科的大規??找u,促使各國建立起更規范的警報系統。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設人防體系,防空警報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隨著技術進步不斷升級,如今已成為覆蓋城鄉的“聲音防線”。
二、防空警報為何重要?
現代戰爭中,空襲可能伴隨精確制導武器、生化襲擊等威脅;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或突發事件(如化工爆炸、核泄漏)也可能突然發生。在這些緊急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就能讓人們迅速進入防護狀態(如躲進防空洞、關閉燃氣閥門、撤離危險區域),大幅降低傷亡風險。
以戰時為例,若敵方發射導彈或派遣戰機空襲,防空警報能在敵方打擊前發出預警,提醒居民關閉門窗、切斷電源、攜帶應急物品前往人防工程隱蔽;若發生核生化襲擊,特定警報還能指導民眾采取防護措施(如佩戴防毒面具、密封房間)。在和平時期,防空警報系統也常被用于地震、臺風等災害的預警,成為城市安全網的重要一環。
三、防空警報有哪些類型?如何識別?
我國現行的防空警報信號分為三類,每種都有明確的音響特征和對應行動指令,通過“聲音長短組合”傳遞信息。以下是具體分類及識別要點:
1. 預先警報:發現空襲征兆,準備防護
1、鳴響方式:鳴36秒,停24秒,反復3遍為一個周期(總時長約3分鐘)。
2、含義:表示敵方可能即將發動空襲,提醒居民立即關注官方信息,做好疏散或隱蔽準備(如檢查應急包、規劃前往人防工程的路線)。
3、適用場景:戰時空襲征兆出現時(如偵察機臨空、導彈發射跡象);和平時期也可用于重大災害(如強震預警)的初期警報。
2. 空襲警報:空襲已發生或臨近,立即隱蔽
1、鳴響方式:鳴6秒,停6秒,反復15遍為一個周期(總時長約3分鐘)。
2、含義:表示敵方空襲已開始或即將到達,必須立即采取防護行動——關閉燃氣、電源,攜帶必要物品(如證件、飲用水),迅速前往最近的防空地下室、地鐵站等掩蔽場所,或利用地形地物(如地下室、堅固墻體)隱蔽。
3、注意:聽到此警報時,切勿因慌亂滯留室外,高層建筑居民應避免乘坐電梯。
3. 解除警報:威脅已解除,恢復正常
1、鳴響方式:連續鳴響3分鐘(無間隔)。
2、含義:表示空襲或緊急威脅已經結束,危險基本消除,居民可有序返回住所,同時關注后續通知(如是否需要繼續防護、參與救援等)。
3、后續行動:檢查自身及家人安全,協助傷員救助,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善后工作。
4、此外,部分地區會根據實際需求增設特殊警報(如防化警報、地震速報警報),但核心的三類警報是全國通用的標準信號。
四、防空警報如何“發聲”?
現代防空警報系統由警報器、控制中心、傳輸網絡三部分組成,技術已高度智能化:
1、警報器類型:包括電動警報器(通過電機驅動鳴輪發聲,聲音穿透力強)、電聲警報器(類似擴音器,可遠程調整音量與內容)、車載/便攜式警報器(用于偏遠區域補盲)。部分城市還試點安裝了“智能警報終端”,可通過無線、有線、衛星等網絡接收指令。
2、控制方式:早期依賴人工手動啟動,如今已升級為“統一控制+多模式備份”——通過人防指揮中心的計算機系統遠程發布指令,同時保留手動、無線遙控等備用手段,確保極端情況下仍能正常鳴響。通過無線電發送的警報控制信號,在空間中自由傳播,在其可達區域內,任何覆蓋了該頻段的寬帶無線接收機(包括業務電臺或對講機或掃描接收機)或工作在該信號的頻率上的窄帶接收機,均可能接收到。
但是,警報指令是加密的數字信號,只能使用專用的警報指令接收機才能解密和識別。一般的無線電臺(比如對講機)檢測到該信號,沒有相應的解密算法或者不知道指令的編碼方法就無法識別出警報指令。
需要指出的是:無線電頻譜是一種廣泛的客觀存在,也是一種資源,因此,世界各國為用好這種資源,都以法律形式進行了規范管理。警報控制信號傳輸的無線電頻段或頻率,受國家法律保護,未經授權,禁止使用;對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和其他無線電通信設備操作者來說,不能擅自使用警報控制信號傳輸的無線電頻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管理條例》《業余無線電管理辦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無線電頻率,或者擅自設置、使用無線電臺(站)”或“故意收發無線電臺執照許可事項之外的無線電信號,傳播、公布或者利用無意接收的信息”的行為,均屬于違法行為。
3、覆蓋范圍:城市中,警報器通常安裝在高層建筑樓頂、廣場、通信鐵塔等開闊位置,確保聲波能覆蓋主要居民區;農村或郊區則通過流動警報車補充。目前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防空警報覆蓋率已超過95%,部分重點城市可達98%以上。
五、我們該如何正確響應?
聽到防空警報時,保持冷靜、快速行動是關鍵。以下是不同場景下的應對建議:
1、日常注意:主動了解居住地附近的人防工程位置(如防空地下室、地鐵站)、應急疏散路線,家庭可儲備應急包(含手電筒、飲用水、急救用品等)。
2、聽到預先警報:立即關閉燃氣、電源,檢查隨身物品,告知家人做好疏散準備,按照預定路線前往隱蔽場所。
3、聽到空襲警報:若在室外,迅速就近進入堅固建筑物(如鋼筋混凝土樓房)底層或地下室,遠離玻璃窗、廣告牌;若在室內,關閉門窗,躲在承重墻內側(如衛生間、樓梯間),用枕頭、棉被保護頭部。
4、聽到解除警報:有序返回住所,檢查燃氣、電路是否安全,協助社區統計傷亡與損失,配合后續安置工作。
*特別提醒:人防警報設施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保護,破壞人防警報設施屬于違法行為,嚴重的會觸犯《刑法》。警報控制系統、警報鳴放設備及其部署情況涉及國家秘密,惡意干擾、竊聽、偵收、破解或泄露防空警報控制信號均涉嫌違法。
結語:守護安寧的聲音防線
人民防空警報不僅是一串音響信號,更是一座城市的安全“語言”,承載著國家對人民生命安全的承諾,也凝聚著全民國防的意識。它提醒我們:和平年代仍需居安思危,對警報聲多一分了解,就是對自己和家人多一分保護。
當未來的某一天,防空警報再次響起時,希望我們都能從容識別、快速行動,用科學應對守護生命,用團結互助共筑安全防線。因為,每一個對警報聲的重視,都是對和平生活的最好守護。(趙杭生)
來源轉載于中華網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