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上海中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中華學院”)立足自身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校園空間形態的創新變革。學院提出新校園規劃應突破傳統職業教育空間模式單一、功能割裂的局限,致力于構建一個擁有豐富場所感、能激發學習與生活熱情的現代化職教場域。經過深入調研,學院確立了以“分層空間理念”為核心的規劃框架:通過兩級公共空間(開放包容的校園主干街道與各學院主導的特色院落)、教學與生活建筑的有機混合布局,以及單體建筑的復合功能設計(如食堂結合泳池與球場、劇場聯動教室與餐廳等),模擬城鎮生活體驗,增強社區歸屬感與空間使用效率,讓學子有生活在未來校園的真實體驗感。
為實現這一規劃目標,學院特邀多位國際知名建筑大師參與校園建筑的設計實踐。阿爾瓦羅·西扎(第14屆普利茲克獎得主)親自操刀設計的千人劇場與餐廳,作為校園門戶和集會空間,以簡潔的幾何形態與對光影的精妙把控協調校園人流,其設計在滿足高強度集會與餐飲功能的同時,呼應崇明生態人文特色,塑造出兼具莊重性與親和力的入口形象。與之對望、由安藤忠雄(第17屆普利茲克獎得主)設計的文體中心,坐落于校園入口核心區,運用標志性的清水混凝土語言構筑空間,通過自然光影的引入與動靜分區的布局,為師生提供融合體育活動、文化體驗與靜思交流的綜合性場所,成為激發身心活力的核心節點。
校園內部,郭錫恩、胡如珊(如恩設計研究室)打造的文化廣場,基于對“chōra”(第三空間)概念的思考,將不規則場地轉化為充滿探索性的流動場域。藝術中心、黑匣子劇場、書店、餐飲等多元功能散布其中,服務于師生及更廣泛公眾,讓自發性的交流、創新思維的碰撞在彈性空間里體現的淋漓盡致。承擔職業教育核心實訓功能的實訓樓,由柳亦春(大舍建筑事務所)主持設計。該建筑以“森林中庭”為空間樞紐,有效串聯校園公共區域,內部靈活的教學區與主題化專業區塊滿足多樣化實踐教學需求。淺白色混凝土外墻與內部現澆紅色混凝土立柱的運用,既呼應自然肌理,亦通過材質本身定義空間質感,支撐專業技能淬煉。
構成師生日常學習生活基底的教學樓、宿舍、學生活動中心及游泳綜合體,由范蓓蕾(亙建筑事務所)負責設計。這些建筑沿規劃的校園“街道”有機分布,通過功能復合(如學生活動中心整合餐飲、運動設施)顯著提升空間效能,營造出貼近真實城鎮社區的生活場景與便利體驗,強化了校園的生活氣息與歸屬感。
上海中華學院新校園的建設,是學院系統性空間規劃賦能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實踐。通過層級化的公共空間組織和復合化的功能布局,校園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學與生活的界限。西扎塑造的禮儀門戶、安藤構建的身心滋養地、如恩營造的創意孵化場、柳亦春支撐的專業實踐平臺,以及范蓓蕾打造的生活化社區基底——這些由建筑師們共同實現的單體設計,有機融入學院的整體規劃框架,精準回應了“關注人與活動”的核心訴求。校園不僅服務于技能傳授,更成為培育社區認同、激發創新思維、促進全面成長的生態系統。這座坐落于長江入海口的創新校園,以其前瞻的空間語言,為中國職業教育場域的重構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踐范例。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