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蘇向杲
截止到2月21日,10家銀行系險企均發布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據《證券日報》新聞記者梳理,10家險企上年總計純利潤為-11.88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10億人民幣。
采訪人士認為,上年純利潤下降有短期內條件的限制,包含利益市場變化加重造成長期投資下降等。從長期來看,銀行系險企仍然面臨諸多難題,包含嚴重依賴母行方式,經營上以母行單一行政主導為主導,市場定位單一且業務價值低,欠缺專業人才等。
上年“增收不增利”
與凈利潤增長速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指,2022年中郵人壽、農銀人壽、工銀安盛等10家銀行系險企保險營銷總計收益達3431億人民幣,同比增加9.74%,即上年銀行系險企總體“增收不增利”。
從綜合性投資回報率來說,10家銀行系險企去年平均不得超過4%,最大綜合投資回報率(本年度總計)僅3.84%,最少的是-0.01%。
一部分銀行系險企也提到了所面臨的關鍵項目投資工作壓力,如農銀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剖析企業所面臨的關鍵風險性時指出,年利率呈長期性下行趨勢,期滿資產和新增加財產難以獲得原來收益率,長期期理財規劃比較有限,資產久期失衡壓力增加,負債成本自始至終處于高位,存有利差損風險性。
除項目投資工作壓力以外,銀行系險企還面臨資本充足率下降的工作壓力。去年第四季度,大部分銀行系險企因掉期利率的利益市場變化比較強烈、風險準備金評定曲線圖降低等多種因素,發生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在其中,工銀安盛人壽表明,2022年第四季度,企業綜合性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較第三季度末明顯下降,原因是掉期利率的利益市場變化比較強烈,與此同時風險準備金評定曲線圖降低,造成公司凈資產降低,累加資產等級分類限制危害。
業務發展潛力無限
現階段我國銀行系險企多為母行控投,營銷戰略上都多為母行核心。近些年,雖然某些銀行系險企逐漸發展趨勢個人代理人業務流程,但客戶渠道仍然以銀保業務為主導,商品同樣以躉繳或短期內期交為主導。
對于此事,杰出保險公司、懂保匯創始人兼CEO陸敏(原中國平安集團頂尖保險營銷執政官、總裁信息內容執政官)對記者表示,現階段,各家銀行系險企的母行僅將銀保業務做為中間收入對待,卻看不到其未來極大業務流程增長潛力。除此之外,國有銀行集團旗下都是有車險公司,但銀保業務趨同化,以躉繳和短期內期交為主導,若將來再次照此堅持做下去,這種銀行系險企難有很大做為,很容易被定位于銀行系統的非主流女生業務模塊。
陸敏表明,以五大個人行為例,這種金融機構有著大量營業網點和客源,徹底可以利用銀行保險轉型發展完成收益最大化,加上國有銀行的品牌整合營銷,全世界難得險企可與之媲美。以工商銀行舉例,假定其每一個營業網點每日產出率5件保險單,一年產出率等同于我國壽險業全部委托代理人(300多萬元委托代理人)一年的產出率,即便將網均生產能力降到每日1件,也等同于一家有著60萬代理人保險中介公司的產出率,在中國已屬遙遙領先。但是現實轉型發展還需要建立相應業務體系作為支撐生產能力。因而,銀保業務轉型發展有極大市場前景。
銀行系險企該如何成功轉型并位居全世界車險公司前端?陸敏表明,最先,要走合乎商業保險發展的規律的路??v覽全世界大中型保險中介公司發展路線,無一家要以市場銷售躉繳和短期內期交而強大起來。長期性人壽險業務流程才可以考量保險中介公司運營使用價值指標。次之,方式要恰當。銀行系險企要提前做好頂層規劃,再細分化與設計端對端運營顧客價值,最終機構落地執行。只有上、中、下三層密切對接,才算是進行以上轉型發展。最終,用專業為主體。轉型發展必須商業保險、移動互聯網金融機構三方面跨界營銷組成。單一行政主導與銀行專業核心,完成成功轉型的幾率比較小。
陸敏進一步表示,中國是人口第一大國,但保險密度與深層較資本主義國家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保險行業仍然有非常大發展前途和機遇。一旦銀行銀保業務轉型成功,一方面將幫助更多的消費者得到意外保障,提高在我國保險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將會對目前保險中介公司造成巨大沖擊。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