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聚能源(000096.SZ)2025年2月13日,公告稱,航天歐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歐華”)擬以5518.25萬元的公開退市方式收購100%股權。如果交易完成,航天歐華將納入上市公司合并報表的范圍。然而,在董事會的審議中,兩名董事反對該提案。核心爭議在于目標公司連續三年累計虧損7546.43萬元,交易未設定業績承諾條款。廣聚能源這一輪跨境并購能否突破傳統能源產業增長瓶頸,仍面臨多重挑戰。
跨境并購背后的戰略轉型需求
廣聚能源成立于1999年,核心業務為成品油批發零售、化工貿易和房地產租賃。根據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該公司74.68%的收入來自石油制品行業,21.57%來自化工貿易,房地產租賃僅占2.01%。近年來,成品油業務面臨銷售下滑的壓力,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9.34%。盡管該公司通過優化供應鏈來維持利潤增長,但傳統的商業模式很難支持長期發展需求。
歐華的收購被認為是廣聚能源擴大新利潤增長點的關鍵措施。作為ZTE政府和企業產品的全國總經銷商,歐華曾承擔倉儲、物流、技術支持等增值服務。廣聚能源董事長林偉斌在公告中表示,該公司對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的趨勢持樂觀態度,特別是5G、物聯網等技術普及帶來的企業信息化需求。通過收購,廣聚能源計劃剝離了歐華航天虧損的智慧 、系統集成業務,重點關注ZTE通信分銷業務,促進傳統貿易轉型升級。
然而,兩位董事任偉和夏志文明確反對收購。他們認為,從2022年到2024年,空間歐華的凈利潤分別為-2277.95萬元、-74.35萬元和-5194.13萬元。虧損規模繼續擴大,短期內很難扭轉虧損。如果納入合并報表,可能會拖累廣聚能源的整體業績。他們建議公司應該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新質量生產力領域的目標,而不是接管沉重的歷史負擔資產。
業務協調性不足考驗整合能力
歐華航天的核心價值在于與ZTE的長期合作關系。自2019年以來,歐華航天已連續五年與ZTE簽署渠道合作協議,2023年分銷業務收入占80%以上。廣聚能源在公告中強調,它將保留ZTE的分銷業務,并根據自己的貿易經驗優化供應鏈管理。然而,市場分析指出,廣聚能源缺乏ICT行業的運營經驗,與歐華航天的業務協調有限。
從財務數據來看,歐華航天的困境直接關系到其控股股東航天工業研究院的戰略調整。2024年,航天工業研究院決定全面退出歐華航天運營,導致營業收入急劇下降至1519.24萬元,同比下降73%。雖然分銷業務毛利率穩定在15%-20%,但高管理成本和大額資產減值(2024年超過3000萬元)的損失加劇。雖然廣聚能源承諾投資資源恢復業務,但如何重建團隊,穩定渠道關系還需要時間驗證。
此外,現有的廣聚能源管理團隊主要是能源行業的背景,只有總經理胡明在董事和高管中具有跨行業管理經驗。收購后,公司需要面臨跨行業管理、技術人才引進、客戶關系維護等諸多挑戰。第三方機構認為,如果業務整合不能迅速實現,廣聚能源可能會陷入“持續投資、滯后收入”的被動局面。
擴大風險敞口和分化市場預期
本次交易沒有業績承諾條款,廣聚能源需要獨立承擔目標公司的歷史損失和未來業務風險。根據公告,航天歐華凈資產賬面價值為-2183.92萬元,交易價格比凈資產高出352%。該公司解釋說,溢價主要是基于分銷業務的渠道價值,但投資者對此表示懷疑。數據顯示,近三年中興通訊政企分銷業務增速不足5%,市場競爭加劇可能進一步壓縮利潤率。
市場對收購的反應是兩極分化的。一些投資者認為,廣聚能源有望以5518萬元獲得中興通訊核心分銷資格,打開ICT行業的入口;反對者質疑收購邏輯,指出2024年歐華航天虧損主要是因為減值,本質上是資產質量惡化。在二級市場,廣聚能源股價波動小于2%,成交量沒有明顯放大,反映出資金觀望情緒強烈。
從長遠來看,并購是廣聚能源從傳統能源向科技服務延伸的試探性一步。成功不僅取決于管理層對虧損業務的切割效率,還取決于其在ICT領域的資源整合和戰略決心。對于投資者來說,標的資產的歷史負擔和行業前景的博弈將是評估5518萬元交易價值的關鍵維度。
(來源金融界)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