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之后,中國公募基金業也走過了26歲。
公開發行基金作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在30多歲的道路上蓬勃發展。2024年,該行業整體規模上升,達到30萬億元。自9月底以來,許多基金產品也善于抓住市場機會,其凈值表現值值得稱贊。然而,盡管該行業的表現是顯而易見的,但伴隨著增長的麻煩仍然不容低估。
隨著年底的臨近,《證券時報》編輯回顧了今年公開發行基金經歷的風雨洗禮,期待著新年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編輯《證券時報》 余世鵬 趙夢橋
2024年,公募基金行業非常熱鬧,“大事件”頻發——總規模突破30萬億元大關后,再創新高;債務基礎是增長的主力軍,無論是業績還是規模,依然氣勢如虹;中國證券交易所A500等新一批主流指數誕生,各公募同臺競爭,推動行業進入被動投資的“大時代”...
然而,在大步前進中,公募基金仍暴露了一些行業痛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比如主動權益趨于孤獨,品牌和投資教育擺脫不了“帶貨”的思維,投資者體驗依然難以提升。通過多次采訪和討論,《證券時報》編輯試圖挖掘這些“頑疾”背后的原因,幫助公募基金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思考一:
主動權益基金“孤獨”
在過去的一年里,基金圈幾乎所有的“C位”話題都被ETF包圍了,主動股權投資仍然低迷,以至于“主動跑不過被動”的聲音層出不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28日,2024年活躍股票型基金的新發行規模僅為224億元,與2021年1.2萬億元的新發行規模不同。華南一家公開發行渠道的人士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活躍股票沒有創造出令投資者滿意的超額回報,投資者體驗也不好。
華東某渠道人士對《證券時報》編輯表示,積極股權基金形成當前形勢,需要反思公開發行基金產能不足——在行業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部分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突破了自己的管理邊界,部分研究人員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被匆忙提升為基金經理。事實上,公開發行基金作為包容性金融的一部分,服務于7億多賬戶的基礎用戶,自然需要解決管理規模問題。積極股權基金規模邊界的增加不僅取決于基金經理,還取決于投資研究風險控制體系和銷售體系的標準化和系統建設,形成可復制的生產線。
需要反思的是動態營銷問題。上述華東渠道人士表示,市場抱怨基金行業在高點銷售基金,但基金行業也抱怨基金在低點銷售基金,因此很難引導客戶進行反向投資。直到今天,基金行業仍在進行動態營銷,并特別推薦哪些基金在短期內上漲良好。從這個角度來看,活躍股票基金的“孤獨”本質上是由銷售驅動的商業模式造成的。
北京一家公開發行的內部人士(以下簡稱“北京公開發行人”)告訴《證券時報》編輯,對主動權益基金的反思也涉及到對主動權益基金的預期管理和調整,這是促進基金行業做好主動權益水平的關鍵?!?0%甚至30%的回調確實令人驚訝。這種大幅下跌包括賭博軌道和集團,但也有外部需求方預期的原因。投資者需要時間來調整對主動權益投資的預期,從需求方緩解短期趨利和供給方排名壓力?!?/p>
這些反思的背后,其實充滿了基金人士的深切期待。他們多次表示,主動管理能力一直是公募基金不同于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上述華東渠道人士認為,與歷史上的市場相比,主動股權基金有更多的超額回報,不能因為過去幾年的階段性失敗而被完全否認。積極股權基金在正視和糾正問題后,仍可繼續成為投資者的好幫手。
華南一位公開發行投資研究人員還明確指出,主動股權基金必須有未來和未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問題中找到答案。為此,他提出了一些觀點:一是繼續完善主動管理能力。經過基金公司的反思和調整,部分基金的業績逐漸重現了超額創造能力,但需要提高穩定性;二是需要更堅定地調整市場銷售節奏,反向銷售的強度和效果也需要更強的干預力量;第三,預計2025年市場可能有利于基金的積極管理能力。一般上漲市場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而結構性市場更有利于反映積極管理的優勢。
思考二:
為什么基金經理難以“長青”?
基金經理是基金行業的核心“生產力”,但在積極股權基金業績低迷和“去明星”的背景下,2024年基金經理團隊的穩定性沒有顯著提高。
據Wind統計,截至12月27日,自2024年以來,已有353名基金經理離任,創歷史新高,其中不乏邱東榮等“支柱”基金經理。與此同時,基金經理團隊已接近4000人,但平均工作年限僅為4.77年,工作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不到10%(362人)。自2021年以來,新聘基金經理的數量逐漸減少。目前,雖然基金業有10多個“長青樹”,如富國基金朱少醒、諾安基金楊谷等,但占不到1%。
2024年以來,市場除了缺乏穩定性和平均工作時間短外,還質疑基金經理的“責任感”。一方面,一些管理規模數百億的知名基金經理長期在基金定期報告中輸出100字作文“敷衍”;另一方面,個別大型基金的頭寸繼續依賴于醫藥、白酒等大型市值股票,而重型倉庫股票“大而不動”。一位基金人士在接受《證券時報》編輯采訪時表示,相關基金經理對行業規律的認知存在時差,不同公司之間存在“搭便車”現象。由于短期資本關注的增加,財富效應導致公共基金整體配置的集聚效應,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行業趨勢已經過去,但頭寸調整不及時”的現象。
“人們的心是浮動的,很難說永遠是綠色的。沖動是基金經理不能成長的重要原因?!北本┥鲜龉_發行人員表示,基金經理群體的現狀實際上是基金公司利益鏈上下游共同作用的結果——股東要求基金公司能夠獲得短期投資利潤,公司高管傾向于關注短期業績排名,基金經理應該“戰斗,自行車變成摩托車”。
公開發行人進一步表示,基金經理職位對人的要求不僅在于知識、教育背景和大學背景,而且在于實現“常青”,質量和質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沖動、不確定性、跟隨趨勢等都違背了價值投資。行業產品越多,平均規模越?。换鸾浝碓絹碓蕉?,門檻越來越低,降低標準的結果必然是質量下降。
“市場正在懲罰不負責任的基金經理。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折磨是過去不負責任的反擊?!鄙虾R患抑行凸_發行的內部人士(以下簡稱“上海公開發行人”)告訴《證券時報》的編輯,一些基金經理的工資以前爆炸性增長,但大多數從業者的工資實際上沒有增加多少,中后臺職位的工資增加較小。由于市場關注少數人,形成了“邪惡行業共享”的循環,財富管理行業的聲譽下降。降低費用后,基金行業認真考慮了業務的投入產出比,改變了銷售驅動的商業模式,尋求高質量的規模,以實現“永恒的基礎”。在此背景下,未來急功近利的基金經理將得到有效降低,市場將慢慢轉移偏好于能夠創造穩定收入的基金經理。
思考三:
持有經驗不佳的老生經常談論持有經驗
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a股迎來了新一輪的上漲,一些投資者選擇“安全”,回到成本后出售。這些典型的投資行為反映了基金持有經驗,包括投資業績,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更大范圍內,其他應該成為“改善持有經驗”主要力量的基金,如養老金FOF,表現并不令人滿意。
上述華東渠道人士認為,基金投資經驗差的原因有幾個:一是相對排名評估機制,導致基金經理缺乏投資理念,創造絕對回報部分,這也是反思的重點。在評估中,我們應該將為客戶創造的收入與基金經理的工資掛鉤,這取決于客戶獲得的絕對利潤,而不是基金凈值的增長。第二,客戶對自身風險偏好的認知存在偏差?!霸谂J兄?,當我看到過去三年一只基金的年化回報率高達30%時,我忍不住買了它。他們過于關注收入預期,忽略了風險因素。認購后,他們可能會減半,最終導致持有經驗不佳?!?/p>
深圳一家公開發行品牌的總監認為,近年來,基金行業的整體形象并不樂觀,投資者基于投資回報對基金公司不信任,“但基金行業不必抱怨,而是應該反思自己”。基金行業是一個年輕的行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行業內沒有觀眾”。這種情緒將在行業內的所有公司中施加,每個公司都有責任回應并提供解決方案。
該品牌總監還表示,26歲的公開發行基金行業正在成熟,行業印象的轉變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鹦袠I必須采取更實際的行動,加強行業自律,提高投資經驗,建立行業秩序,發揚行業責任,重塑行業社會形象。其中,“領先”基金公司不僅意味著領先的績效和能力,而且意味著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和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的使命。
金融魔方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袁玉來告訴《證券時報》,基金投資者的經驗實際上包括投資的“過程”經驗。這部分經驗是否可以改善,取決于最大回調不超過客戶的底線。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保持和增加價值,而不是賭博。投資組合的最大回調和波動越小,利潤概率越高,這是復利的真正核心。高風險、高波動的資產很難形成真正的復利。
袁玉來認為,基金投資應努力減少資產配置的最大回撤,幫助客戶評估和匹配能夠承受的最大回撤,而不是提供超風險的資產配置。他特別提到,當某些資產下降時,這對輕型倉庫客戶來說不是風險,但對重型倉庫客戶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壓力,這將影響他們的心理穩定性和理性決策。因此,為了提高基金持有經驗,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為整個財務管理過程提供服務和風險管理,以真正提高客戶的盈利概率。
思考四:
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提高風險控制
基金行業一直被認為是最標準、最透明的行業,但自2024年以來經營混亂頻繁發生,北京小型基金公司涉嫌勞動糾紛,偽裝阻礙員工,上?;鸸竟蓹噢D讓信違規,阻礙執法,包括深圳基金公司高管多次“老鼠倉庫”事件,這些現象都指向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內部控制制度。
深圳一家公開發行的品牌總監告訴《證券時報》,從快速增長到快速增長,基金行業模式將面臨全面重建,基金公司應該審視“什么是高質量增長”。
上海一位公開發行的高管進一步表示,今年基金行業的部分混亂來自股東層面,揭示了公司股東與日常經營保持獨立的重要性。雖然基金行業的經營相對標準化和透明,但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合規和內部控制水平,改變“業務發展比其他更重要”的思維,增加合規人員的數量,提高合規部門的發言權。
一些人還認為,問題的充分暴露實際上對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北京一家中小型公開發行的高級從業人員告訴《證券時報》,與其他行業相比,基金行業的監管更加嚴格,暴露了相對較多的問題?!被鹦袠I的發展只有20多年,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在股東管理、核心高管任命等問題上,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經驗,總結教訓。”
“只有根深蒂固,葉茂才能長久?!币晃婚L期從事公司治理的大型公開發行人(以下簡稱“公開發行公司治理人”)告訴《證券時報》編輯,基金公司大多是非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缺乏代表持有人利益的群體,有必要加強監管,設計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制度約束基金公司,保護持有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
事實上,2024年基金行業的相關制度也在不斷規范。新的“國家九”,即“關于加強監管風險,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呼吁促進基金機構的高質量發展,引導行業機構建立正確的經營理念,處理功能和盈利關系,加強行業機構股東、業務準入管理,完善高級管理人員的條件和記錄管理制度。此外,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體系的實施,行業繼續呼吁《基金法》重新啟動和修訂。
上述公開發行公司管理人員建議,在基金管理人的分類評估中,應加強對公司治理的評估,促進公開發行基金公司加強公開信息披露,支持公司治理規范、長期投資業績優異、風險控制良好的基金公司上市。此外,在公司治理制度層面,明確《基金管理公司章程》的必要條款,引導基金公司建立責任明確、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推進獨立董事機制的有效實施,加強對獨立董事履行職責的獨立驗證,完善董事會下設專業委員會的制度安排。
思考五:
品牌和投資教育要脫離“賣貨”的思維
隨著小紅樹、抖音等互聯網平臺的興起,2024年基金品牌和教學工作出現了許多新鮮的內容和形式創新。雖然基金直播的觀眾數量有所下降,但基金公司通過短?。ㄒ曨l)、長播客等方式繼續捕捉投資者的頭腦。然而,盡管許多內容體現了品牌創新理念和專業素質,但反思“銷售商品”思維的聲音仍然令人耳目一新。
創金和信基金告訴《證券時報》編輯,過去,一些公司的投資和教育活動重視產品而不是品牌,圍繞產品發行有更多的“戰斗窗口”,給一些投資者留下了“投資和教育只是為了帶貨”的印象。上海一位公開發行高管表示,根據投資和教育的相關規定,基金公司應設立獨立的投資和教育團隊,獨立開展基金銷售,確保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和職責,并配備獨立預算支持工作發展。
一家大型公開發行基金的品牌人士(以下簡稱“大型公開發行品牌人士”)告訴《證券時報》,品牌工作的性質決定了這類工作是“最高領導項目”,“指揮棒”和“頂層設計”決定了方向和效果。該人士認為,基金公司的大部分外部宣傳仍停留在服務產品的新發展和營銷層面,這與高級管理層對該工作職能的定位和期望無關。如果基金公司不能明確劃分品牌宣傳、營銷宣傳和教學,品牌工作將無法退出產品和營銷,教學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這意味著品牌和教學將難以擺脫“銷售商品”的思維。
從動態過程的角度來看,創金和信基金還提到,近年來,基金行業開始改變思路,許多公司創建了獨家投資教育子品牌,在加強公益投資教育屬性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上述大型公開發行品牌表示,基金公司應將品牌、營銷宣傳、投資教育分為三個部門,履行自己的職責,不缺乏一定的良性競爭,否則營銷宣傳將永遠被渠道綁定。目前,現有的基金公司已經進行了相關的嘗試。
上海上述公募人士表示,有人將基金公司比作“制藥廠”,將代銷機構比作“醫院”,將財務經理和投資顧問比作“醫生”?;鸸竞茈y直接聯系客戶,客戶基本掌握在代銷機構手中?;诖耍撊耸拷ㄗh,基金公司應區分“帶貨”的營銷材料和投資知識科普材料,鼓勵投資者以更加生動的模式陪伴內容;代銷機構應承擔更多投資者的陪伴職能。畢竟,銷售機構是服務客戶的終端。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