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黃坤
“如果你的房貸利息是5.5%至6.3%,根據‘過橋貸款’可低到3.2%。”近日,住在浙江省杭州市的王女士接到“貸款中介公司”手機,數番溝通交流出來,比較大的價差讓其甚是一見鐘情,一邊摩拳擦掌,一邊又害怕風險性。
上海證券報新聞記者調查獲知,隨著各地首套房利率邁進“3時期”,新增加住房貸款與存量房貸價差放大,對于存量房貸年利率相對較高的買房者“想央行降息”心理狀態,一些貸款中介公司當起了“過橋貸款”的深灰色買賣,根據降低成本消費貸款、個人經營貸更換貸款的實際操作來達到。
“過橋貸款”招數分析
“趕緊銀行降息的好機會,做一個‘過橋貸款’省十幾萬元貸款利息!它不香嗎?”
近期,一些貸款中介公司在社交平臺貼出來“過橋貸款”廣告宣傳,聲稱能通過低費率個人經營貸、消費貸款更換高利率房貸的形式,幫存量房貸年利率相對較高的買房者節省借款總貸款利息。
價差下,“過橋貸款央行降息”深灰色買賣奔涌。記者觀察,貸款中介公司在社交平臺發布宣傳海報,列出買房按揭借款與過橋貸款后價差。以貸款額度100萬余元、等額本金還款方法為例子,當貸款年限20年房貸利息為6.13%時,月供為7239.51元,總利率為73.7萬余元?!澳昀实拇_減少了,總貸款利息也會減少!”該則宣傳海報稱,假如過橋貸款為20年時限利率為4.5%的個人經營貸后,月供降低至6326.49元,總利率僅有51.8萬余元,過橋貸款后總貸款利息節約21.9萬余元。
如何做到“過橋貸款央行降息”?新聞記者以客戶真實身份聯系了上海市一家中介服務。其闡述了實際操作招數:最先,購房者戶下要有著一家公司,從而得到貸款資格,與此同時找一筆“過河”資產結清存量房貸;下面,購房者用房子做抵押申請辦理個人經營貸,等個人經營貸下款后,再結清“過河”資產。
“購房者名下企業,申請注冊須滿一年;個人經營貸下款后,要轉至購房者可靠工作人員儲蓄卡上?!币晃粍値涂蛻簟斑^橋貸款取得成功”的貸款中介公司人士稱,用以還貸資金能找親朋好友資金周轉,或者找主管機關“過河”,日年利率約百分之零點七。
隱藏多種風險性
“過橋貸款央行降息”深灰色買賣身后,蘊藏著毀約違反規定、巨額收費標準圈套、資金短缺的風險。
在實際操作中,一些試著“過橋貸款”的買房者發覺費用較高,舍棄實際操作?!耙婚_始被利差和宣傳詞吸引住,后來才發現全過程比較復雜,每個步驟都要許多花費?!蓖跖勘砻鳌?/P>
一位貸款中介公司介紹稱:“大家廣泛依照貸款額度按點收介紹費,300萬余元之內不少于1.5%,即4.5多萬元;500多萬元介紹費按1%扣除,即5萬余元。除此之外,轉拿到手一家皮包公司必須7000塊左右,后面維護保養很有可能還要交一些服務費?!?/P>
北京市法學會房產法協會理事長王玉臣提示,一旦查出了,買房者若不能及時還款銀行借款,可能面臨被質押房產被拍賣風險性;而幫助其操控的貸款中介公司也會面臨被罰款風險性,情況嚴重很有可能會涉及違法犯罪。
“即使‘過橋貸款’實際操作完畢,一經發現會納入征信,因此申請辦理時需好好想想。”以上剛幫客戶“過橋貸款取得成功”的貸款中介公司人員坦言,若是在過橋貸款后,金融機構發覺運營信貸資金未按合同約定應用,貸款人也將提早全額償還借款。
對于該類深灰色買賣,銀監會消保局曾提醒顧客看清違反規定過橋貸款身后隱藏風險性:中介公司違規行為給消費者帶來毀約違反規定安全隱患;中介公司墊款“過橋貸款”,息率掩藏眾多內幕;“借新還舊”“過橋貸款”實際操作有資金短缺風險性;“過橋貸款”實際操作有網絡信息安全權被侵犯風險性。
監督機構維持強監管
針對“違反規定過橋貸款”情況,監督機構數次警告,并維持強監管。
在今年的2月,中央銀行、銀監會舉辦一部分銀行業交流會提及,針對部分貸款人違規使用個人經營貸、消費貸款提前還貸的現象,規定銀行業持續做好貸前信貸管理,提升風險提示;監督機構將加大查驗打擊力度,立即依法查處違反規定中介公司并公布經典案例。
2月21日,山東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表明,近期在日常風險排查檢測過程中發現,一些非法中介服務或者個人借機假冒金融機構金融企業工作員,可以幫助“提前還房貸”“過橋貸款央行降息”之名,誘發消費者權益盲目跟風提前還房貸,乃至違反規定申請辦理轉貸業務,可能造成金融業消費者權利損傷。
管控“重拳出擊”下,已經有金融機構接到罰款單。建行最近接到一張額度近2億的罰款單,共涉及38項敏感內容:因違法派發房地產貸款、貸款審查嚴重不敬業、違法申請辦理虛報住房貸款、銀行信用卡資產違反規定注入證劵公司、個人信用貸款管理方法有違審慎經營規則等,總公司、分支行總共挨罰19891.5626萬余元。
除此之外,平安銀行因“中小企業貸款資產被侵吞于房地產業行業”等違法行為挨罰8970萬余元;中行因“中小企業貸款資產被侵吞于房地產業行業、向銀行職員和國家公務員派發個人經營性貸款”等違法行為挨罰3280萬余元;東亞銀行因“違反規定派發房地產貸款”等39項違規違紀客觀事實,挨罰4965萬余元。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