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于2022年第四季度召開。會議闡述了國內外的經濟金融形勢,并部署了后續的貨幣政策。
會議認為,自2022年以來,中國堅持協調疫情防治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宏觀政策,最大限度地穩定經濟發展基礎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靈活、適當、可持續、穩定、可持續,科學管理市場預測,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繼續釋放,貨幣政策傳遞效率提高,貸款利率顯著下降,RMB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基本穩定,發揮宏觀經濟推動作用。
會議還指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高運行、地緣政治矛盾持續、外部環境動蕩、國內經濟復蘇基礎薄弱、需求收縮、供應影響和預期疲軟的三大壓力仍然很大。
1月3日,中國銀行研究所研究員梁斯在接受《中國商業日報》采訪時表示:“從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來看,各行各業普遍預測,主要經濟體將在2023年大幅下滑。由于全球經濟低迷,預計相關投資和商業活動也將受到影響。然而,隨著我國疫情防治措施的不斷優化,中國經濟有望穩定下來,呈現出內升外降的格局?!?/p>
東方金城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會議強調“國內經濟復蘇基礎薄弱,需求收縮、供應影響和預期疲軟的三重壓力仍然很大”,這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是一致的。預計2023年初貨幣政策將繼續穩步增長,第一季度將繼續實施各種財政支持政策。
加強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
在貨幣政策方面,會議表示,堅持“穩定”二字,穩步前進,加強跨周期和反周期調整,加強貨幣政策的穩定實施,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和結構的雙重功能,增強信心,克服困難,穩步增長穩定就業價格,有效支持國內需求,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中信證券表示,“準確有力”的貨幣政策基調出現在之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準確”意味著政策工具將更加關注經濟修復中的結構性問題,“強大”意味著貨幣政策支持穩步增長,信貸目標更加明確。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宏觀政策監管”。梁斯告訴記者:“2023年融資環境將保持穩定,略有寬松,M2估計也將為實體經濟創造一個穩定、合適的貨幣和金融環境。、社會融資增長率有望保持在兩位數以上,新增信貸規模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112年~11月,新增社會融資和信貸規模仍在快速增長,分別達到30.68萬億和19.90萬億。其中,新增社會融資僅次于2020年,同期新增信貸歷史最高。
王青還認為,2023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不低于2022年,主要投資于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
會議還強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應繼續“加”,加強對疫情影響重點領域、弱點和行業的支持,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技創新、包容性養老金、交通物流、設備更新重點再貸款、包容性小額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綜合政策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中信證券表示,預計央行將正常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箱,建設工具將努力應對經濟修復中的薄弱領域,總工具將靈活適當地增強市場預測。同時,在支持穩定增長的總體目標下,貨幣政策也將有機地結合總量和結構,以加強對信貸擴張的支持。
確保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
在房地產方面,會議指出,做好交付、保障民生、穩定任務,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促進行業重組并購,完善優質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做好新公民、年輕人等住房金融服務,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確保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
梁斯說:“支持發展政策性銀行提供‘確保建設’重點貸款,有利于加快逾期住房項目的建設和交付。2022年1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盡快推進重點建設貸款全面落入項目,鼓勵商業銀行發放新的建設貸款,加快項目建設和交付。這樣,項目就可以盡快完成,買方的利益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青還指出,2023年初市場流動性不太可能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將重點加強對房地產的支持。
因此,王青預測,下一步將有很大的政策支持空間。除了有效實施以“三箭”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財政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還有很大的空間放寬購房條件,減少首付數量,降低居民按揭貸款利息。其中,引導LPR價格進一步降低5年以上,持續降低居民按揭貸款利息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即使2023年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穩定,房地產定向降息也將繼續推進,最早可能于2023年1月實施。
王青說:“如果各類需求方支持政策調整到位,包括有針對性的降息,預計2023年中后房地產市場將呈現復蘇趨勢。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