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吳曉璐
2月13日,上海交易所表明,最近上海交易所分階段實現了債券業務標準精減優化提升。精減提升后,債券業務標準總數從127項減小至73項,“簡要清楚友善型”的債卷標準管理體系已初步創建。
光大證券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上海交易所本次進一步精減提升證券市場交易規則,包含發售審批、發售包銷、上市掛牌、產權交易等各業務線,是公司債券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措施,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公司債券銷售市場使用效率,推動企業登記發售便捷,標準債券市場發展,進一步提升證券市場支持實體經濟水平。
提高管控標準
透明度和易讀性
從總體來看,上海交易所對現行標準債券業務標準整理、合并后,構建產生合乎證券市場具體、便捷企業登記所使用的“四條線三層級”標準管理體系。
“四條線”就是指依照債券業務具體內容區別標準根線,構成了發行上市審批、發售包銷、上市掛牌、產權交易四個版塊;“三層級”是以標準效力視角簡單化標準層級,打造了基本上交易規則、標準可用引導、業務指南三個主要標準位階。
標準精減提升后,順利通過上交所官網公布,便捷投資人立即查看應用,切實提高了上海交易所債券業務規范性、透明度水平。
廣發證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上海交易所債卷根線標準精減提升至今,企業債券的申請注冊、發售及買賣實際操作規定均伴隨著各類政策法規升級更新迎來系統化提升,在深入貫徹注冊制改革精神實質、夯實外國投資者和中介服務信息披露義務、全面保障投資者權利的與此同時,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債券等各個環節實際操作途徑,使管控規矩的透明度和易讀性進一步提升,為外國投資者、中介服務和投資者參加企業債券業務提供了更多便捷,各種行為主體參加企業債券業務的激情不斷提升?!?/p>
更強支持實體經濟
推動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
經很多年基本建設,上海交易所債券市場早已是國內關鍵證券市場之一,在支持企業直接融資、支持實體經濟層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中遠期信用債在支持實體經濟、適用產業發展規劃等多個方面彰顯了股權融資重要途徑作用。
證券市場注冊制改革至今,對焦行業屬性和市場關注,上繳因此支持實體經濟為出發點,優化提升精減公司債券有關標準具體內容。
一是歸類、企業種類正確引導產業鏈企業債券融資,正確引導募資看向符合我國發展戰略與國家產業政策的行業,持續推動券種自主創新,提升產業企業債券融資的可獲得性和便捷性。
二是提高高品質企業債券融資高效率,著眼于實體線平穩擴寬著名完善外國投資者范疇,不斷提高審批高效率,便捷文檔蓋章、財務報告公布等條件,助推證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
三是制訂發布城投企業審核標準與關心事宜,認真落實防范化解地區政府隱性債務有關要求,依據城投企業的差異運營與經營規模相對應規范和標準與公布事宜,促進城投債結構型轉型發展。
四是對焦風險特征,關鍵揭露外國投資者所在國家宏觀政策轉變、整治失德、生產運營激進派、財務業績指標值重要出現異常、高杠桿過度融資等消極情況,撇清風險性道德底線,維護股民合法權利。
資產支持票據層面,2022年至今,上海交易所資產支持票據業務流程逐漸構建產生“1+4+N”標準管理體系,推動充分發揮證券化市場功能,助推盤活存量資產。2022年12月30日,上海交易所公布4項資產支持票據交易規則,對產品質量全過程做出整體性、基本性標準。
總體來說,華泰證券資管構造融資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上海交易所此次標準優化提升,是貫徹注冊制改革的重要體現,全覆蓋了債卷及ABS申請發售、包銷推薦、掛牌上市辦理備案、買賣運轉全過程,將以前相對性零散的標準展開了系統化融合、精減,更全面清楚,有利于銷售市場組織更強掌握業務進行的所有規范標準,推動各企業登記回位敬業,創造良好的銷售市場綠色生態。
“上海交易所采用的一系列對策,有益于充分運用證劵公司在證券市場提高立即融資比例的需有功效,能夠更好地貫徹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風險防控的相關規定,深入推進證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國泰君安證券債券融資部高端監事會主席張睿對記者表示。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