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2月在我國動力鋰電池生產量再次保持穩定提高
新聞記者日前從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了解到了最新消息:在今年的前幾個月,在我國動力鋰電池生產量再次保持穩定提高,在其中2月份,新能源車動力鋰電池裝貨量同期相比維持低位提高。
最新數據顯示,1—2月,在我國動力鋰電池總計生產量69.6吉瓦時,累計同比提高13.3%。在其中2月份,新能源車動力鋰電池裝貨量21.9吉瓦時,同比增加60.4%。
記者了解到,現階段我國動力鋰電池以鋰電池為重,關鍵在交易、驅動力儲能技術三大主要用途,在其中動力鋰電池的占比超過了70%。工信部日前官方數據與此同時表明,2022年,在我國鋰電池年總產值首破萬億,超出1.2萬億。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整個鋰電行業來講,近年來隨著碳減排、碳中和目標的完成,鋰電池在生態化轉型發展過程中將具有至關重要連接點推動作用,鋰電行業即將迎來迅速發展期。
創新驅動發展讓中國鋰電產業領先全世界
中國的鋰電產業不但邁入迅速發展期,同時也領先國際市場。
坐落于福建的寧德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制造業企業,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期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市場份額為37.0%,較上年同期提高4%,持續六年排行全球第一。
走入坐落于福建寧德蕉城區的寧德時代電池生產基地,記者看到,這兒正在加緊制造的,恰好是大批量上市第三代充電電池。有別于上一代其實就是第二代充電電池,這代電池優點就是持續優化空間規劃,提升電池功率密度比。
鋰電儲能:應用領域加快融進生產活動
在“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中國在新式儲能技術行業正蓬勃發展,其背后離不了鋰離子電池。
鋰電儲能行業一樣加快落地式應用領域并邁入持續增長的潛伏期。
近期,在福建省廈門市,一批新能源車汽車充電站點正式投入使用。那樣一座汽車充電站最多能容下48塊規范化規格、容貌神似“朱古力”的換電電池,前去換電池新能源汽車只需3分鐘時間,就可拆換一組共二塊的動力鋰電池,從而得到400公里里程數。
除開換電池,鋰電儲能技術性還應用于光伏儲能電池充電行業。在福建福州、寧德等地區主城區,一批引進了“新能源技術+儲能技術”技術性智能快速充電站還在近期交付使用。根據改裝光伏面板、大中型鋰電儲能機器設備搜集存放太陽能。
不僅僅是地區,央企還在積極布局鋰電儲能運用,中國塔桿借助210萬只網站、打造出分布式系統電力系統、分布式儲能系統軟件,現階段已在全國280多個地方布署換電池營業網點5.7萬只,每日為90萬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給予超200萬次數換電池服務項目。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由三峽集團研發的兆瓦時級固體鋰離子電池電池儲能核心技術及工程實踐正在進行中投運前調節工作中,這樣的項目完成了儲能技術型固體鋰電池在全球范圍內的首次示范應用,示范工程中固體正離子蓄電池壽命能夠達到6000次左右。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在我國儲能技術型鋰電池生產量提升100吉瓦時。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處長楊旭東:上年我們國家的鋰電儲能型鋰電池總計攢機增長速度超過130%,儲能技術領域是完成我們自己的綠電從發電廠到運用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未來我們都覺得在這些方面還會繼續有一個很大的發展趨勢。
工信部:各個方面促進動力鋰電池高質量發展的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在我國將從各方面推動新型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表明,在加速鋰電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將促進鈉電、氫能源電池、液流電池、超級電容器等新型電池及重要材料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在科技創新領域,加速新型電池與太陽能光伏發電、重要信息科技、關鍵終端設備運用融合創新,促進新型電池不斷向安全性、能量密度、使用期長、低成本發展趨勢發展。工信部也將公布新版本《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加快構建鋰電池項目生命周期溯源管理管理體系,促進行業回收再利用的水準。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處長楊旭東: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執行實施意見鋰子電池產業,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步發展工作中,促進供求的高效連接,提升產業鏈、產業鏈的延展性。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