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蘇向杲
對債市影響較大的銀行理財資金出現重要流向變化。
近日,多家券商發布的測算數據顯示,1月30日至2月3日,銀行理財資金在二級市場凈買入現券約百億元(不同機構測算結果略有差異),這是自去年11月份銀行理財“贖回潮”發生以來,銀行理財資金單周首度凈買入現券。
國盛證券固收團隊首席分析師楊業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銀行理財自身產品調整,理財贖回資金從銀行表內和其他渠道再度進入市場。
目前,銀行理財資金主要配置固收資產,其中過半資產流向債市。從趨勢看,受訪專家認為,混合估值法等新型理財產品的密集推出有望吸引更多配置資金流入債市。
開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
首現凈買入現券
“1月30日至2月3日,銀行理財資金凈買入現券101億元,這是去年11月份‘贖回潮’以來銀行理財資金首度凈買入現券?!睏顦I偉對記者表示。
去年11月份的“贖回潮”對債市的沖擊曾引發市場廣泛討論,業界認為目前其影響仍未完全消散,其模式為:市場預期經濟將復蘇—債市走弱—銀行理財凈值下滑或破凈—投資者贖回—機構被迫賣出債券—債市繼續下跌并形成負向循環。
去年11月1日至今年2月3日,中證全債(凈價)指數大幅下跌1.38%。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2月3日,全市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較去年6月末縮水超4萬億元。
“贖回潮”的形成,既與債市短期波動加劇有關,也與銀行理財資金體量大且主要投向債券市場有關。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其中,53.26%的投資資產持有信用債和利率債?;诖耍y行理財負債端及資產端的變化均會對債市產生影響。
上述單周凈買入就源于銀行理財負債端與資產端的疊加變化。楊業偉表示,銀行理財凈增持債券的背后是銀行理財贖回壓力持續減輕,銀行理財規模也將見底回升,一方面是由于凈值的修復,另一方面是由于定開產品到期壓力也將見頂回落。去年11月份“贖回潮”期間,銀行理財資金主要減持中長久期信用債,當前,隨著理財風險偏好的降低,目前減持以二級債和永續債為主,但減持規模在逐步縮減。而銀行理財資金為降低久期以抵御債市可能出現的風險,對1年及以下的信用債增持規模大幅擴大。
銀行機構從負債端
破解贖回壓力
在“贖回潮”中,由于投資者主動贖回,銀行機構被迫在二級市場賣出債券,甚至為保證流動性而“折價”賣出債券,不僅助推了債市回調,也讓銀行機構和投資者遭受了損害。
“贖回潮”后,從去年12月中下旬以及今年1月份以來,銀行機構開始改變負債端產品結構以穩定資產端。去年年底以來,銀行機構密集推出攤余成本法理財,近期則主推混合估值法理財。如,近期工銀理財、平安理財、浦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陸續推出結合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估值的理財產品,部分產品獲得積極申購。
民生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譚逸鳴對記者表示,“贖回潮”余震仍待觀察,1月份封閉式產品實際募集規模及數量均進一步提升,對應新發產品期限拉長,這與近期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推出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相對應,主因是攤余成本法產品具備低波動優勢,短期內放量能夠階段性穩住理財負債端。
從銀行機構的角度來看,某城商行近期表示,該行理財產品策略順應市場形勢變化而靈活調整。考慮到部分理財客戶投資風險偏好相對保守,在債市波動下,該行及時調整了產品上架和銷售策略,短期產品主推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兼顧流動性和安全性;中長期限產品主推一年及以上采取抗周期波動策略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新型理財產品的推出,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凈值波動,緩解“贖回潮”對債市沖擊,為債市提供一定的配置資金。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