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證券時報》 謝忠翔 劉筱攸
1月23日,在國家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等部門詳細解釋了最近發布的《促進中長期資本市場進入實施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其中,銀行金融參與股權投資的方式和方式得到了更多的優化,金融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深度有望進一步提高。
《證券時報》編輯注意到,與2024年9月發布的《關于促進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相比,最近發布的《計劃》對銀行金融資金進入市場的一些聲明發生了顯著變化。
該計劃提出,“重點引導商業保險基金、國家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年金基金、公開發行基金等中長期基金進一步增加市場準入”。銀行財務管理屬于“等”一詞所指的機構,僅次于五種主要的中長期基金。2024年9月,《指導意見》明確規定,“鼓勵銀行財務管理和信托基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核機制,暢通市場準入渠道,提高股權投資規?!?。
同時,該計劃優化了銀行金融管理參與資本市場的方式和方式。該計劃提到,“允許公共基金、商業保險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行業年金基金、銀行金融管理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的固定增長?!痹趨⑴c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固定增長和標識標準方面,銀行金融管理、保險資產管理和公開發行基金的政策待遇相同?!?/p>
一家金融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編輯采訪時表示,該計劃相當實用。金融資金進入市場的方式或充分研究后得出的結論更可行,更符合這類資金的當前性質。他認為,監管機構一直鼓勵金融資金進入市場,但銀行金融管理的債務端屬性和客戶偏好決定了金融資金在短期內很難增加股權比例,特別是直接投資股票的比例。目前,允許銀行金融管理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的固定增長,以這種方式參與股權市場投資的可行性較高。
一些經紀分析師指出,目前金融公司股權投資規模有限,股權產品發行相對較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金融公司基本繼承母公司渠道和客戶,客戶偏好接受凈值波動較大的股權產品;二是金融公司經過五年多的發展,股權投資經驗和能力處于培育階段,股權產品難以發行,投資研究能力、人員團隊、管理體系建設仍不足。
事實上,加強股權能力建設,提高資本市場業務參與度,完善含權產品線,擴大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已成為許多金融公司關注的方向。招商銀行金融發布文件稱,該計劃對金融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業應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加強股權能力建設,擴大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去年11月,中國工商銀行財務管理總裁高向陽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呼吁采取多種措施改善耐心資本渠道。一是建議從銀行財務管理參與養老體系建設入手,引進長期增量資金;二是建議繼續加強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財務管理參與資本市場的相關稅收政策;三是建議繼續加強引導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代表的中長期基金進入市場,培育“耐心資本”。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