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中,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在智能碼頭上,自動化機械有序運行;在智能工廠中,高端制造設備相繼離線。。新年伊始,中央企業鍛造長板,加強薄弱環節,加強基礎,尋求創新,加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和擴大新產業,繪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地圖。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增強我國產業的自主性、靈活性、抗風險性和可持續性,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明確方向。
2月6日召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指出,要深化現代產業鏈長度建設,幫助構建有序鏈接、高效暢通的現代產業體系。
中央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共同解決重點問題,有效突破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的“頸”問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獨立可控能力。
發動機技術是現代工業的“皇冠”,航天發動機制造業是“皇冠”上的“明珠”。1月4日,航天科技集團長征3號A系列運載火箭上級氫氧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成功;1月5日,120噸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完成試運行;2月2日,大推力循環氫氧發動機第二次半系統試驗成功,中國大推力循環氫氧發動機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保障。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的頻繁突破,促進了航天設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進步。
為了沖刺地下1000米深井,春節期間,中國石油新疆富滿油田加快試驗項目,預計將解決超高溫、超高壓、高硫等瓶頸,填補中國1000米深油氣勘探的空白。
新年伊始,在浙江寧波東海岸邊,中國第一套自主開發的1000噸高等規聚丁烯-1生產裝置實現了第一次工業生產。近年來,中國石化鎮海洋煉油增加了高檔新材料研發,豐富了國內碳四資源利用產業鏈,使國內第一個持續、穩定的聚丁烯-1產品能力工業設備,為管道、醫療服務、食品包裝等關鍵材料獨立可控,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儲氫和氫能運輸的安全是氫能產業能否完全社會化、實現安全應用的兩個重要環節。1月11日,中國化工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世界上第一套常溫常壓有機液體儲氫加注一體化設備正式啟動。本項目以有機液體為氫介質,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安全經濟的運輸,可有效解決氫儲運端高風險、高成本的“卡脖子”問題,徹底突破氫儲運限制,使“運氫方便,儲氫方便”。
分子束、電子束、離子束技術是半導體制備的核心技術,設備應用廣泛,研發難度大。近年來,中國電力科學48所研究了“三束”技術和工程設備,處理了制版-材料延伸-設備制備階段的核心問題,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實現中國MBE技術和設備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碳纖維是制造先進復合材料的重要增強材料。近年來,在政策努力和企業努力下,中國在碳纖維制備和應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相關產能不斷躍升,自給自足率不斷提高。近日,中國首條萬噸級48K大絲束碳纖維工程生產線在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碳纖維工業基地加料駕駛;山西鋼科已形成覆蓋國內高性能碳纖維領域主要類型的生產能力;為保證國產大型飛機關鍵原材料的獨立可控,中國建材集團中復神鷹繼續攻關,成功突破T800級碳纖維預浸生產工藝,產品主要性能滿足國產大型飛機的要求。目前,正在進行工藝性能評估和驗證。。經過行業企業的不斷努力,國產碳纖維的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31.7%上升到2021年的46.9%。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工業經濟的主體,提高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唯一途徑。目前,中央企業正在全力開展傳統產業的品牌、智能、綠色“轉型”工作。
智能催生高效率。新年伊始,寧波舟山港春潮洶涌,巨輪爭相到達港口,港口裝卸繁忙。寧波舟山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0.75%,是保證物流鏈供應鏈暢通穩定、促進國內外雙循環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舟山港梅東碼頭,基于中國移動的“5G”北斗技術的智能卡和人工卡有序地穿梭于港口和堆場之間。在這里,超過一半的港口橋式起重機和堆場龍門起重機實現了遠程控制,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安全性。據了解,最近港區部分智能卡已開始拆除安全員,港區對自動輪式起重機等現場設備進行了準確的檢測,這也意味著梅山港區對“5G”“智慧港”又邁進了一步。
綠色培育新模式。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綠色轉型已成為能源、船舶等行業的新共識。1月31日,兩艘5000噸200噸液化天然氣標箱(LNG)動力船在江蘇省徐州正式鳴笛起航。兩艘船選擇液化天然氣船動力燃料改造,是全國第一次創新嘗試,采用特殊移動液化天然氣燃料罐取代傳統固定液化天然氣船燃料罐,通過類似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改造液化天然氣燃料罐,方便快捷,可快速批量使用,有效突破傳統液化天然氣船加注站瓶頸,為綠色航運帶來新思路。
中國海油對液化天然氣船舶動力燃料改造模式的創新也反映了市場對液化天然氣船舶的應用需求。2022年,中國船舶公司緊緊抓住全球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舶需求爆炸式增長的機遇,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積極占領國際市場。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數據,中國船舶公司于2022年承擔了55艘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舶訂單,占全球總訂單的30%以上,創歷史新高。
中國船舶集團所屬滬東中華作為中國最早開發制造LNG船舶的船廠,今年年初實現了大型LNG運輸船1艘動工、1艘碼頭、1艘試航等3個生產節點,為企業實現9艘動工、4艘大型LNG運輸船的目標開啟了“第一槍”。滬東中華相關負責人表示,展望今年的船舶行業,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將繼續取得突破。目前,滬東中華已持有近50個訂單,生產任務已安排到2028年。
與此同時,HHM-MAN6S60ME-C10.5-GI-HPSCR主機也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滬東重型船舶動力下成功交付,雙燃料主機產品型譜增加了新的成果。該主機配備了中國船舶動力獨立開發的高壓選擇性催化還原系統(HPSCR),與傳統燃料相比,能滿足TierIII排放標準,具有性能高、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等優點。
據了解,2022年,中國造船業的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新船訂單中,中國建造了49%以上的雙燃料綠色船舶訂單。與去年相比,這一數據增加了24個百分點,向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中國造船業的動力點。
品牌創造新價值。延伸到產業鏈上下游的高附加值階段,是推動傳統制造業突破的重要組成部分。1月16日,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智能設備產業園正式啟動。工業園區是東風零部件集團基于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定制工業園區,也是其建設“100億元零部件/設備產業基地”的具體行動。園區主要產品包括模具、機床、焊接、數字智能技術等汽車設備產品,以及新能源減速器、越野車特殊總成、高檔精密齒輪、高端輕質產品等高附加值汽車零部件,為汽車生產提供鑰匙工程的整體實力,是智能制造、新工業化建設發展的又一成果。
中央企業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大力開展布局結構調整,培育和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增長點,不斷塑造新的發展勢頭,成為中央企業幫助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起點。
1月18日上午,中國鐵路建設新興業務總部在北京成立。新興業務總部作為專業業務平臺和交流合作窗口,將代表中國鐵路建設全系統重點新興業務、協調、組織、高端業務職責、建筑產業鏈發展、中國鐵路建設發展、企業資源優勢,為中國鐵路建設市場發展改革升級提供新模式、新經驗、新形式。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加快,中央企業在信息技術、生物醫學、高端設備制造、高端設備制造、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了進展。
看看信息技術行業。1月9日,中國電子旗下麒麟軟件正式發布國內操作系統新產品。銀河麒麟高級服務器操作系統V10SP3、V10銀河麒麟嵌入式操作系統、星光麒麟操作系統1.00、銀河麒麟系統升級管理平臺發布了四個新產品,也為行業提供了更安全的基礎軟件、更好的嵌入式平臺和智能互聯網平臺,以及更豐富、更方便的國內操作系統生態全景,更好地支持中國的網絡力量和數字中國戰略。
看看生物醫學產業。近日,國有投資集團所屬國有投資創業公司宣布領先投資基因療法公司四川志山偉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支持其多條產品管道的臨床推廣和臨床前管道的擴張,加快遺傳病和難治性常見病原創項目的研發進度,在基因治療領域開展全產業鏈布局。
看看高端設備制造業。1月20日,由中鐵所屬中鐵設備開發的“中鐵1207號”土壓平衡盾構機將運往圣保羅地鐵2號線建設?!爸需F1207號”開挖直徑11.66米,整機長約100米。它是中國出口到南美市場最大的盾構機。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截面組合矩形盾構頂管機“中鐵1179號”、世界上第一臺硬巖泥水平衡頂盾機“中鐵1268號”等商品今年也成功下線。據統計,中國國內盾構機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超過90%。被稱為“工程機械第一”的盾構機是中國設備制造業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