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轉型目標下,民營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如何?有什么特點?近日,全國工商聯首次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62.6%的民營企業進入當地工業區,高能耗行業民營企業進入公園的比例較高。為什么高能耗民營企業如此積極地進入公園?專家指出,工業區可以為高能耗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基礎設施,改善環境和托管服務可以節省公司的時間和精力,使企業能夠致力于生產經營業務。
有政策,有設施
報告顯示,約90%的民營企業高度認可“兩個積極清單”政策,促進企業綠色發展。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區環境基礎設施供應水平的不斷提高,62.6%的民營企業進入當地工業區,受益于環境改善和托管服務模式,不斷優化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的經營環境。其中,有色金屬、化工、鋼鐵等高能耗行業的民營企業占園區的比例非常高,分別為83.3%、78.4%、71.9%。
為什么私營企業,尤其是高能耗行業的私營企業,更喜歡進入公園?南京農業大學規劃院上海分院院長孫文華告訴《北京商業日報》,工業區擁有工業集團,產業基礎設施投資完善,配套設施齊全,政策服務協助民營企業。有色金屬、化工、鋼鐵等領域屬于特殊工業產業。由于其生產工藝復雜,對環境影響顯著,進入工業區的比例較高。根據國家法律和政策要求,專業工業區為這些企業帶來了許多政策和服務,以幫助其綠色轉型。
“工業區為這些企業帶來了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如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和節能減排設備,使公司的生產過程更加環保。同時,工業區還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專業的環保技術咨詢和服務,提供相關的環保培訓和行業溝通,幫助企業提高環保意識,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環境影響。”孫文華說。
“托管服務”更加省心
報告還提到了環境改善和托管服務的方式,以提高小城鎮或公園的環境質量為目標,委托具有專業技能的環境服務提供商提供水、氣、土等多要素、多領域的協同管理服務、服務支付和環境質量改善或污染減排掛鉤。
例如,位于江蘇省的蘇州工業區和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合作示范區已經試點了三年的環境綜合管理和托管服務模式。在蘇州工業區,有機廢氣和垃圾各有各的位置。例如,市政污水處理廠的濕污泥干燥后,直接運輸到熱電公司和燃煤發電;有機廢氣可以回收二氧化碳,經過精加工后產生精甲醇;在污水處理方面,一些水務公司為工業企業提供定制的污水處理服務。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辛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工業區污染物種類繁多,難以處理,污染控制設施前期投資較大。如果工業企業將污染控制交給專業的環境服務供應商進行建設和運營,可以降低污染控制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的專業化水平,減輕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控制壓力?!薄?/p>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所副院長、工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認為,高能耗企業進入工業區是生態治理理念,也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工業區提供的環境改善和托管服務,可以節省企業的時間和精力,使企業致力于生產和經營業務,從而使業務更加精細和強大。托管服務也可以降低成本,而不是企業自身的污染控制設施。
減碳的主動性增加
重點地區民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報告顯示,約30%的民營工業企業編制了“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相關實施方案,53.5%的高能耗行業民營企業成立了相關職能部門,負責節能降碳,積極應用減碳技術。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地區民營工業企業節能降碳主動性較高。
調查還顯示,高能耗行業近40%的民營企業盈利能力和綠色環保投資穩步增長,同比增長5%以上,說明民營企業積極實踐推動高能耗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民營工業公司基本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和風險管理體系。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80%以上的民營企業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體系和環境風險控制體系,為深化環境信息披露、減少環境風險事故危害奠定了堅實基礎。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民營工業企業節能降碳主動性高,一方面與企業積極推進轉型發展的愿望和高環保意識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政府和監管機構的高要求、嚴格的監管以及促進這些企業進入專業園區的政策密切相關?!敝袊紫洕鷮W家柏文喜告訴《北京商業日報》。
宋向清認為,京津冀地區企業積極節能降碳,體現了企業維護首都周邊生態環境,使首都“藍天綠水”的社會責任,也反映了企業更加注重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認識到只有節能降碳,增加環保,公司才能在未來真正可持續發展。京津冀地區企業建立了節能降碳的環境風險控制體系,既保證了首都的生態環境,又保證了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