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的“近代史”中,有兩場與餐飲相關的著名戰爭。從2010年開始,圍繞社區團購開始的“千團大戰”,三年后緊貼配送的“外賣大戰”,造就了同一個巨頭。美團不僅在中國互聯網武林站穩了腳跟,還在外賣市場狠狠甩了對手。
然而,新的競爭對手很快又來了,來者不好。Tiktok在外賣市場投了一塊石頭。雖然在試點城市“還抱著琵琶”,但大家都相信揭開面紗的時間不會太遠。與此同時,微信內測小程序“店鋪快遞”服務的消息傳出,久違的外賣市場殺氣又回來了。
“對于我們的企業來說,Tiktok外賣是未來的趨勢。”鶴所在線營銷和選址開發負責人汪城濱在談到Tiktok外賣這個新平臺時表示。
2022年1月28日,“鶴所·少糖零蔗糖烘焙”品牌成立,主要推廣零蔗糖概念。同年3月,鶴所與Tiktok攜手。當Tiktok測試外賣服務時,鶴所自然成為北京第一家與Tiktok、客如云聯合測試的商家。
據報道,“抖音將于3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推出外賣服務”。對于這一點,抖音內部人士否認了北京商報記者的計劃。
與此同時,Tiktok生活服務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團購配送”項目仍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試點項目中,三個城市的商家最近已經自行開放。后續將考慮試點情況,逐步擴大試點城市,目前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據知情人士透露,團購配送與嚴格外賣的區別在于,用戶不能自由點餐,只能將團購套餐送到家中。
以北京地區的鶴店為例。目前TiktokApp上可以搜索到三家鶴店,都可以提供兩種服務:進店團購和外賣回家。前者包括蛋糕、代金券等12-69元左右的商品,后者只有一份精致的下午茶,價格99元,標有“十公里回家”,顯示已售出180份。
假設我們簡單地把回家服務稱為“外賣”,不難看出,目前抖音外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客單量較高的套餐。
目前抖音的外賣服務一方面可以通過搜索“外賣”關鍵詞進入,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地”欄目附近的美食場所進行。比如以勁松為定位,周邊1公里內有19家店鋪可以外賣,提供的外賣服務大部分都是100元以上的套餐,很少有店鋪提供幾十元的外賣服務。
也就是說,目前Tiktok的外賣服務更像是將之前的團購套餐從店內核銷轉變為送貨上門,可以滿足三五個人聚會的需求。無論從數量還是價格上,都不適合大多數人滿足日常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需求。
2月15日下午6點17分,北京商報記者在Tiktok上訂購了一家3.7公里外的外賣服務,最終交付時間為晚上7點30分左右,原交付時間為7點03分至7點23分。訂單頁面顯示商家交付,但最終交付給順豐同城的騎手。
騎手提到,他每天下午5點下班后開始在同一個城市跑順豐快遞。通常,接單的主要對象是個人10公里以上的訂單。只有當他沒有收到“大訂單”時,他才會收到這個外賣訂單。因為距離太近,他的傭金只有6元。每天只有一兩個訂單在抖音上收到。
這幾乎是TikTok外賣第一次體驗最直觀的感受。疫情過后,高客戶單價外賣能否快速打開市場,運力問題是短期案例還是長期約束,都擺在TikTok面前。
Tiktok一直“心多”。Tiktok的外賣業務可以追溯到2020年3月。當時Tiktok推出了團購功能,為商家和店鋪探索者提供媒體和流量支持,由美團和餓了么配送。同年12月,Tiktok成立了“本地直營業務中心”,專門拓展本地生活。
2021年7月,Tiktok做了一個“大動作”,開始測試“心臟外賣”,但不幸的是,它失敗了。一年后,Tiktok開始與餓了么合作。2022年12月,Tiktok繼續加大配送問題,與順豐、達達、閃送合作,在試點城市處理團購配送問題。今年1月,Tiktok的“團購配送”服務升級,餐飲企業自助入駐。
外賣行業的起伏影響著無數的商家和客戶。隨著短視頻和直播賣貨的普及,我們來看看那些依靠短視頻直播賣貨的小眾商家,以及如何通過Tiktok平臺帶貨,傳出自己的光芒,仿佛可以看到Tiktok做外賣的“底層邏輯”。
對于顫音來說,短視頻不能成為業務的天花板,流量需要更多的實現方式。流量鏈接只是當地生活的需要,恰逢其時。
擁有6億日活的巨大流量,似乎沒有什么是抖音做不到的,而且切入外賣市場的第一步,抖音也同樣選擇了傭金。
閆寒是“大蒜外賣運營班”和“閆寒餐飲智庫”的創始人,也是美團、餓了么的特邀講師,也是抖音本地生活的官方服務提供商。閆寒還提到,目前抖音外賣的方式是從之前的團購界面增加配送業務。
客戶通過Tiktok下單的外賣,平臺統一抽取2.5%的提取方式,配送費用直接交給順豐同城等服務商,加起來還是比較劃算的。
相比之下,美團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直接按照20%左右的比例提取每個訂單的部分外賣傭金,包括配送服務包,美團自己的配送團隊完成配送業務。另一種是商家自己聯系或者商家自己送貨,美團只提取5%-8%的服務費。
起初,當美團與餓了么競爭市場時,服務也曾完全免費。
在成本方面,汪城濱也知道未來價格肯定會上漲,但至少目前Tiktok的成本折扣是真實的。他整理了《北京商報》記者,說每個行業的收費和標準都不一樣,也不統一。Tiktok現在的收費和外賣平臺不一樣,只適合客戶訂單高的商品,對鶴所這樣的糕點商家有優勢,客戶訂單低的快餐優勢不大。
據悉,目前抖音要向糕點商家收取2.5%的服務費,在配送方面要收取0.6%的軟件費,“10公里23元,商家可以與消費者各承擔一半,或者由商家全部承擔”。汪城濱說。
Tiktok是三味真火烤串殺豬菜外賣的唯一出口。據店主金永勝介紹,美團和餓了么收費21%。相對來說,客戶訂單量相對較低,配送范圍小,扣分高。但餐飲業利潤率高,凈利潤低,租金勞動力高,平臺扣分高,讓他放棄了在美團和餓了么的生意。
畢竟低價不是長久之計。從長遠來看,動態內容可能是制勝抖音的法寶。金永勝也直言不諱地說,抖音的外賣服務不同于美團和餓了么。抖音選擇直播的方式對客戶來說更直觀。
淘氣電商創始人馮華魁認為,抖音做外賣的門檻和很多年前平臺做外賣的門檻大不相同。曾經美團做外賣相當于拓荒,培養大家的外賣習慣需要大量的補貼和投入?,F在客戶已經養成了從哪個平臺購買的習慣。
他總結說,美團相當于剛需,抖音更像是種草,可以找出用戶的需求,讓客戶在聲音和畫面的刺激下順利完成訂單。
“在用戶打開美團之前,Tiktok可能會觸及客戶的餐飲和外賣內容。換句話說,Tiktok可以提前切斷美團和餓了么的流量?!遍Z寒說。
有一段時間,外賣又真香了。在ChatGPT爆紅之下,唯一能阻擋其流量的,就是外賣市場的硝煙再次上升。
抖音先聲奪人,迅速驚動同行。2月8日上午,美團股價低開后下跌,跌幅超過6。%,股價再次跌破160港元。
美團股價波動的背景是當天港股科技股普遍回調,但在更多投資者眼中,Tiktok外賣做出了巨大貢獻。Tiktok和餓了么去年8月正式宣布的合作不是紙上談兵。共同的敵人促使Tiktok餓了么成為盟友。
在當地生活市場,Tiktok并不是天生的優勢。Tiktok對團購套餐的同城配送服務給美團進店業務帶來了新的壓力。一旦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被Tiktok改變,對美團的影響就很難計算。
如果說“騎手被困在系統中”,那么美團也被困在強大的外賣優勢中,長期保持不變。在強有力的執行、強有力的推動和龐大的配送團隊的支持下,很多行業的數據顯示,美團目前在很多城市的外賣市場份額接近70%。
閆寒說,有騎手分享了一個案例。在網點配送到某個社區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條短路。如果按照官方規劃的路徑,需要10分鐘才能完成整個過程,但是如果你抄襲這條短路,2分鐘就能到達。
所以每次收到這個小區的名單,騎手都會選擇走近路,休息十分鐘再送給客戶。但是同樣的路線只走了三天,第四天,官方的規劃路徑就變成了這條近路。相應地,發貨時間的需求也縮短了7、8分鐘。
更重要的是,美團的騎手團隊已經能夠充分發揮規模效益。比如10個騎手每天可以發200個訂單,但是如果這個區域的商家和騎手增加5倍,他們一天能發的訂單肯定不僅會增加5倍,還會增加15倍20倍,這就是“網絡效應”。
而且如果有自建的騎手隊伍,也可以在區域運力不足時有效配制,平均配送成本也會相應降低。
據了解,美團的配送團隊成立于2016年。當初美團內部員工曾向閆寒透露,一個訂單的配送成本大概在15元左右,配送團隊只能通過大量的補貼來支持,因為沒有商家能承受這樣的配送成本。但是現在,增加后的配送成本已經降到了8元左右。
對于Tiktok來說,建立自己的配送團隊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要投入時間和成本。這樣高效的配送團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磨合,市場上不可能有相關規模的企業供Tiktok收購。
Tiktok的另一個缺點是商家。閆寒說,Tiktok沒有“路”基因。美團團購時,各大城市都有大量的商業BD奔波,這些地面部隊就是美團的基因。
馮華魁還提到,美團多年積累的推送團隊也讓美團與商家,尤其是大企業保持了更穩定的關系。美團在不同城市的運營經理也會根據當地化的特點推薦商品,更有目的性。
“自建配送團隊對于目前的Tiktok來說可能不太現實。目前,Tiktok最重要的是先聯系商家。換句話說,商家是核心資源?!瘪T華魁說,如果第三方機構沒有問題,其他服務可以由他們提供,基本可以滿足Tiktok的需求。
這一點與閆寒的觀點基本一致。閆寒還認為,第三方配送團隊在滴答聲大量流量進來后,也會獲得相應的流量,從而增加自身的業務密度,降低成本,提高服務,優化人員結構,與滴答聲產生共生關系。
在流量池中,大咖啡已經成為連接內容和外賣的關鍵角色。2月16日,Tiktok生活服務發布行業首個“店鋪探索標準”,打擊虛假宣傳行為,明確商家和網絡專家在店鋪探索合作過程中應遵守的行為標準和權利責任。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