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這一全球科技焦點盛會上,神州數碼攜手德勤中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AI for Process企業級流程數智化變革》藍皮書(以下簡稱 “藍皮書”)。
當前,Agentic AI浪潮正深刻重塑產業格局。致力于成為領先的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神州數碼聚焦企業數智化進程中的核心痛點與實際需求,憑借在AI領域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對AI技術與企業流程融合的深度洞察,提煉出“AI for Process”在企業落地的核心方法論,并以藍皮書形式對外發布。目的是為行業客戶提供從戰略到落地的全周期指南,助力企業突破AI落地瓶頸,實現流程數智化的價值躍遷。
AI for Process不止是工具,而是一場范式革命
在企業數智化轉型加速推進的當下,部分企業對AI在流程中的應用存在認知偏差:其一,將其簡單等同于流程自動化;其二,陷入“為AI而AI”誤區,盲目引入各類AI技術卻忽視與業務流程的深度融合,最終導致AI淪為 “昂貴的擺設”。
這些認知偏差的核心問題,在于將“AI與流程的融合” 窄化為“工具應用”。事實上,AI for Process的本質遠超工具層面——它是一種以AI為核心驅動力的新型流程管理范式的變革。具體而言,它借助前沿AI技術深入解析復雜業務邏輯的內在關聯,實現流程自動化執行、智能化決策及自我優化與持續進化,助力企業構建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的業務模式,最終成長為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的 “數智生命體”。
AI for Process架構藍圖
AI for Process的價值實現是一個長期修煉的漸進式過程,這就要求企業在響應短期變現訴求的同時,兼顧AI的長效價值。為此,藍皮書中提出了首個AI for Process建設模型——“雙驅動(Twin-Drive)”模型,通過頂層戰略設計與底層場景驗證的雙向協同,可實現企業長期戰略價值與短期AI變現的平衡。該模型適配不同企業的AI戰略訴求:對于已有明確AI戰略的企業,可采用“Top-Down Decomposition”方法,自頂向下完成部署與拆解。這種方式短期內雖然難以形成規模應用,但隨著AI能力提升與數據積累,其價值將最大化釋放;而對于暫未建立全面AI戰略或聚焦短期業務痛點的企業,則可通過“Bottom-Up Emergence”散點式的方式實現場景快速落地。藍皮書中提到,目前95%以上企業采用該模式實現AI部署。通過這種方式,企業能在逐個場景落地中逐步積淀AI建設的相關基礎能力,如AI文化、場景梳理方法、AI技術體系。
但無論采用上述何種方式,企業均需在AI能力建設的初期就搭建起內部的統一規劃框架,確保各環節的一致性與協同性,否則將在后續的場景融合與流程串聯中產生大量兼容性改造成本,導致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
兩大利器支撐AI全面落地
作為企業AI落地的實戰手冊,藍皮書不僅為AI for Process 建設提供了具體落地模型,更聚焦企業未來演進規劃出一套“AI原生的企業數智化技術參考架構”。該架構以企業流程為核心,整合智能流程工作臺、Agent中臺等關鍵組件,打破傳統‘煙囪式’系統局限,通過技術組件無縫銜接與數據自由流動,為AI在流程中的深度應用奠定基礎。
其中,智能流程工作臺和神州問學企業級Agent中臺是“企業AI落地的兩大利器”,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動AI和流程的深度融合。
智能流程工作臺作為流程的“數字載體與運營中樞”,承擔著流程設計、執行、監控與優化的全周期管理職能。其功能設計源自神州數碼在LTC流程的實踐經驗,誕生之初是為了打破信息和流程孤島,實現企業級跨部門系統協同,避免流程設計和實際執行的差異性,同時標準化流程節點,提升流程的執行效率。
具體來看,其核心能力體現在三個方面:
流程可視化編排能力。通過拖拽、參數配置等低代碼方式,業務人員無需依賴IT人員,便可快速設計與調整流程,滿足業務快速變化的需求。例如,當市場部門需要新增一個促銷活動流程時,市場人員可以在智能流程工作臺上自行搭建流程節點、設置審批規則,工作臺會自行關聯相關數據與產品資料,大幅縮短流程上線周期。
系統集成與數據匯聚能力。智能流程工作臺能夠通過標準化接口,對接CRM、ERP、OA等各類業務系統,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與同步。同時,它還能自動采集流程執行過程中的各類數據,如節點處理時間、資源消耗、異常情況等,為流程優化與AI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AI能力快速掛載。在關鍵流程節點預留AI接入接口,支持將Agent中臺生成的智能體直接嵌入。例如在 “報價環節”,掛載 “智能報價Agent” 后,系統可自動結合成本數據、競品價格及客戶信用,生成最優報價方案。
Agent中臺作為AI能力的“生產工廠與調度中心”,承擔智能體的“構建-訓練-部署-管理”全周期職能。以神州問學企業級Agent中臺為例,它以基礎設施為載體,一方面承接服務資源池和數據資源池,最大化發揮算力、網絡、調度等資源的效能,另一方面作為多智能體協同工作的中樞操作系統,集成了企業級AI能力服務,包括內容生成、知識問答、AI商業智能(AI4BI)等場景化能力。用戶可按需組合、多輪交互、自定義目標配置Agent,滿足多業務系統協同智能的落地需求。簡而言之,其核心價值在于降低AI應用的技術門檻,讓企業能夠快速構建貼合自身需求的AI能力。
具體而言,基于神州問學企業級Agent中臺,企業可落地四類AI Agent,即Workflow Agent,讓智能體逐步接管并優化工作流,實現流程自適應;Tools Agent,使智能體使用各種數智化工具,并同員工協同執行完成具體的任務;Data Agent,從異構系統中實時抽取、清洗并供給高質量數據;Knowledge Agent,顯性化并動態更新企業顯性與隱性知識庫。這四類Agent或其組合能夠支撐企業流程,用Agent實現企業流程將對企業數字化產生重大升級。
四大能力托舉企業數智化轉型
AI for Process的成功落地,除了技術架構支撐,更需要企業組織能力的同步適配,具體體現為四大核心能力:
第一,知識治理是“燃料供給系統”。人工智能的有效應用離不開高質量知識與數據支撐,藍皮書提出 “標準體系+敏捷迭代” 的治理模式,強調知識梳理需緊密結合業務流程,聚焦流程中的關鍵知識節點比如操作手冊、業務規則文檔等建立知識資產庫,并隨著業務發展動態更新,為人工智能應用持續提供高質量 “養料”。
第二,人才重塑是“核心驅動力”。AI for Process對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企業需重點培養三類人才:“業務加算法”復合型人才負責打通業務與技術的銜接鏈路,被人工智能賦能的業務人員推動人工智能能力向業務端廣泛滲透,系統培養構建內生人才梯隊,減少對外部人才引進的依賴。
第三,構建敏捷協同的組織模式。組建跨職能團隊并賦予充分決策自主權,快速響應市場變化;設立人工智能卓越中心(CoE),統籌協調內部人工智能資源,建立透明的自動化決策治理框架與清晰的人工干預通道,以此構建人機協同機制;同時培育“包容試錯”的創新文化,鼓勵員工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應用。
第四,企業需主動與技術供應商、科研機構、產業鏈伙伴建立緊密合作關系。聯合技術供應商開展創新研發,定制符合行業需求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與科研機構深化產學研合作,獲取前沿技術成果并聯合培養專業人才;與產業鏈伙伴共享數據與知識資源,協同推進流程數智化轉型,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效率與競爭力。
人機協作是未來最核心的工作模式
人機協作已毫無疑問成為未來企業最核心的工作模式。作為衡量未來企業應用AI程度的指標,此次藍皮書中首次提出了“AI滲透率”概念,即在企業業務流程中AI操作占總體操作(包括AI和人的操作)的比例。因此,未來誰的滲透率更高,誰的發展就會更快。
從整體的時間軸預測:未來三年,智能體將逐步承擔重復性工作,人機協作模式初步成型,人工智能在企業流程中的滲透率將達到10%-20%;未來五年,智能體深度融入核心業務流程,自主決策能力顯著提升,組織架構向扁平化、網絡化轉型,人工智能滲透率提升至30%-50%;未來十年,智能體實現全面協同,與人類員工共同構成“超級協作單元”,推動企業運營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人工智能滲透率突破50%-80%。
作為藍皮書聯合編撰方與實踐先行者,神州數碼將以藍皮書為指引,持續升級解決方案與服務能力。未來將加大智能流程工作臺、Agent中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拓展AI for Process在制造、金融、零售等更多行業的應用場景,同時攜手生態伙伴共同推動流程數智化理念的普及與落地。
《AI for Process企業級流程數智化變革》藍皮書的發布,為企業流程數智化轉型提供了清晰的路徑與方法。在AI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企業唯有把握“以流程為核心,以AI為驅動”的轉型邏輯,構建完整的技術體系與組織能力,才能在數智化浪潮中占據先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神州數碼也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陪伴企業走過轉型的每一個階段,共同開啟流程數智化的新征程。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