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智能互聯網發展報告 (2025)》在上海正式發布。北京開放大學副研究員張春華、希沃教育發展研究院教育研究員蔡瑋倩、左江慧、馮瑋琳共同撰寫的《人工智能系統支持下的教學質量常模構建研究》一文指出,借助人工智能系統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進行全面、客觀評估,學校能夠依據常模框架,精準定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有助于學校從整體上提升教學管理水平,推動教學活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進而提升教育質量。
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
文章基于希沃人工智能教學大模型,結合LICC(Learning、Instruction、Curriculum、Culture)課堂觀察模型,構建了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學質量常模框架。文章認為,教學質量常模構建研究在推動教育公平與提升教育質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借助統一的常模標準,能夠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客觀比較,精準發現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為教育部門制定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從而有效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通過全國均值與區域數據的對比分析,還能清晰揭示教學質量差異,為教育資源精準配置提供依據,助力縮小教育鴻溝。
其次,在服務教學質量督導的角度,希沃教學大模型能夠精準地反饋教師的教學行為,如講授語速、提問質量、互動效率等,這種精準反饋為教學督導提供了詳細的參考依據,可以幫助督導人員更準確地了解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從而給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此外,希沃教學大模型實現了多維度數據的采集與分析,這為教學督導提供了全面的視角,不僅能夠觀察到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能分析學生的學習反應和課堂互動情況,從而更全面地評估教學質量。
再次,在提升教育質量角度,常模框架促使教師密切關注教學的各個環節,激勵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在思維激發、課堂調控等方面不斷優化,培養出更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學生。這一過程也推動了教學從 “分數導向” 向 “素養導向” 的轉變,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合作探究能力及思維激發效果,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文章表示,教學質量常模構建還在教育管理和教師發展層面產生積極影響。在教育管理上,打破了傳統評價的單一性與主觀性,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多維度數據采集與分析,為教育管理者提供客觀、全面的決策支持,推動教學從 “經驗驅動” 向 “數據驅動” 轉型,促進教育管理科學化。在教師發展方面,通過精準反饋教學行為,如講授語速、提問質量、互動效率等,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策略,提升課堂藝術性與調控能力,助力教師角色從 “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賦能教師專業發展。轉載來源:人民網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