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建設行業精細化管理深度融合,培育引領產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的新質生產力,構建建設行業發展新模式,在科技活動周期間,建設行業人士齊聚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辦中國數字建筑大會等“AI+精細化管理”系列活動,聚焦人工智能與建設行業精細化管理融合,探索設計、施工、成本等全產業鏈核心場景應用,共商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路徑。
5月17日,一場聚焦基建產業升級的行業盛會 ——數維基建設計企業大會同期于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大會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中國市政工程協會、中國公路勘察設計協會指導,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數字市政專業委員會、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聯達)主辦,大會以《“AI+精細化管理 一體化應用拓展智慧基建新勢能” 》為主題,200余位行業代表聚焦人工智能與精細化管理技術融合展開探討。
大會由廣聯達設計業務營銷管理部副總經理王琦擔任主持。他表示,2025年作為 “十四五” 規劃的收官之年,亦是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戰略向縱深推進的關鍵節點,本次大會不僅旨在為參會嘉賓開拓數字化技術賦能基建設計轉型的全新思路,更期望凝聚行業共識,推動國產一體化平臺生態共建。
【廣聯達設計業務營銷管理部副總經理王琦】
領導致辭:錨定轉型方向
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盧英方發表致辭。他表示,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是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社會的基石,當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仍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必須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驅動力,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升級。
他強調,行業企業需把握戰略機遇、強化技術創新、全力推進企業數字化建設,同時加強人才培養創新合作,打造數字市政新生態,推動市政行業高質量發展,合力建設更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
【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盧英方】
中國公路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李志軍就公路建設領域在數字化浪潮下的發展方向發表見解。他指出,如今的公路已不再局限于物理通道功能,更成為串聯城鄉發展、激活區域經濟、承載民生福祉的重要載體。面對行業轉型的時代命題,行業應以政策落地為契機,構建現代化行業治理體系;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夯實行業發展技術根基;以生態共建為路徑,拓展行業價值新空間。只有全產業鏈凝聚共識、協同發力,將政策要求轉化為具體行動,才能突破轉型瓶頸。
【中國公路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李志軍】
主題分享:技術發展與行業轉型場景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任希巖以《可持續性城市更新 建設智慧韌性城市》為主題作分享。
他表示,可持續性城市更新需以 “城市體檢” 為先導,依托大數據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精準識別城市病,推進老舊小區、老舊街區持續更新、實施完整社區建設,強化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生態修復。在 “新城建” 與韌性城市建設方面,需通過智能化市政設施、智能網聯車與車路協同、智慧社區等建設任務,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數治能力與韌性安全水平。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維度,智慧水務管道體檢模擬修復運維一體化、大模型輔助規劃方案生成等技術正在推動城市更新向精準化、智能化演進,也在支撐新城建和韌性城市建設。持續性城市更新與新城建、韌性城市建設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共同推動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任希巖】
廣聯達基建產品部副總經理張力以《國產一體化平臺構建行業新質生產力》帶來主題分享。他指出,在與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城市更新、地下管網改造等領域對國產化、智能化設計工具需求迫切。廣聯達積極推動AI技術與基建設計融合,通過AI智能選線整合多源數據自動生成路線并優化。在BIM技術應用方面,廣聯達數維道路設計軟件秉持 “一模到底” 理念,融合規范與智能算法,其通過構件級建模、多專業協同提升設計品質,保障數據全周期流轉;設計造價一體化支持實時成本測算與限額優化;借助可擴展構件庫與地域化模板,實現高精度施工圖一鍵生成,提供全流程 BIM 設計方案。
未來廣聯達將緊扣國家戰略,深耕技術創新,完善產品服務,攜手行業伙伴推動建筑數字化轉型,助力構建新質生產力。
【廣聯達基建產品部副總經理張力】
重磅發布,開啟管線設計新維度
在基建行業數字化變革的黃金機遇期,如何讓基建設計更能滿足業務與技術變化趨勢下勘察設計企業的要求?
在本次數維基建設計大會中,廣聯達發布了數維管線設計產品,依托全流程BIM技術構建“現狀建模-智能評估-創新計算-設計交付”閉環。產品攻克管網數據智能識別難題,可一鍵生成現狀管網模型,突破傳統平差計算瓶頸,支持二次加壓、減壓等復雜場景,滿足全場景修復設計需求,提升設計效率與數據沉淀能力,為城市地下管網改造提供技術支撐。
先鋒企業共享數字化轉型實踐路徑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數字智慧院院長方恒堃作了《BIM驅動下的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探索》的主題分享。
他表示,傳統BIM軟件在市政項目參數化建模中存在適配性不足、流程繁瑣等問題,自主國產軟件是破局關鍵。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于2021 年引入的廣聯達數維道路設計軟件,以 “多專業一體化設計+數據無縫流轉” 能力,在北清路等項目中壓縮方案設計周期50%、提升成果交付質量。未來將通過 “平臺+場景+生態” 合作模式,推動市政工程 BIM 正向設計全面落地,助力智慧城市建設與行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數字智慧院院長方恒堃】
合肥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院長蔣鵬以《健康管網促宜居,智慧先行強韌性——搶占城市更新賽道先機》為主題開展分享,結合合肥入選國家城市更新示范城市的政策機遇,分享老城區管網改造經驗。通過數維管線軟件實現現狀管網數據快速建模開展方案改造,通過優化排水分區、新建及改造雨水管道等方式,借助模型法計算并結合三維可視化方式,直觀了解改造前后成果,5年2小時降雨數據下,內澇面積、積水深度、不滿足過流管道比例得到明顯緩解。項目形成“數據建模-專業計算-三維協同-智慧運維”全流程方案,為城市更新中地下管網系統性治理提供樣本。
【合肥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院長蔣鵬】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數字工程設計院院長吳軍偉以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項目為例展開分享,依托自主研發的SMEDI-BDBIM設計軟件與廣聯達數維平臺,實現路橋隧管多專業協同設計。
他指出,傳統翻模模式難以滿足數字化交付要求,本項目采用廣聯達數維道路、數維管線等國產軟件,實現了 “模型設計 - 出圖 - 算量 - 交付” 全鏈條貫通。通過與廣聯達協同創新,以 “技術賦能場景 + 數據驅動交付” 模式,不僅破解了市政工程設計效率與精度難題,更以全生命周期數據資產化推動行業向智能化、標準化轉型。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數字工程設計院院長吳軍偉】
生態共建者說,共建數字基建新生態
在AI技術蓬勃發展、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基建領域的時代浪潮下,一場聚焦行業未來發展的思想盛宴在本次數字基建大會生態對話環節精彩上演。該環節以《AI 時代數字基建設計的生態共生》為主題,深度探討行業生態發展方向,為數字基建領域的創新變革注入智慧動能。
本次生態對話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勘察設計》雜志社社長郝瑩主持,來自行業內頂尖企業的8位重磅嘉賓參與了對話交流。
其中,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從市政設計領域出發,帶來深厚的行業積淀與實踐洞察;廣聯達數維基建產品部副總經理張力,則以科技企業視角,為對話注入數字化創新活力。
嘉賓們以 “行業轉型思路→技術落地經驗→未來生態共建” 為主線展開深入交流。從行業戰略層面的破局之道切入,剖析當前數字基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索轉型路徑;繼而聚焦技術深耕,分享各自企業在 AI 與數字化技術落地過程中的寶貴經驗;最后圍繞生態重構,共商未來發展大計。
各位嘉賓結合自身企業發展現狀與對行業的深度思考,各抒己見、碰撞思維火花。從對話中不難預見,數字基建行業的未來,必將是全生態鏈攜手共建統一標準、共享技術紅利的全新生態,通過多方協同合作,實現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此次生態對話不僅為當下行業發展指明方向,更為數字基建領域邁向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本次數維基建設計企業大會通過主題演講、產品發布、案例分享等多元形式,展現了人工智能與基建行業融合的前沿成果,為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落地的思路與路徑。
作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推動者,廣聯達將以此次大會為新起點,持續深化與勘察設計企業、行業協會的協同創新,依托數維系列產品與技術生態,助力解決行業痛點。未來,廣聯達愿與行業伙伴一道,把握智能建造與城市更新的戰略機遇,以技術賦能產業變革,共同書寫智慧基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作者:張玉山)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