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5年能源網絡通信創新應用大會在杭州拉開帷幕。大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中國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支持,IEEE PES電力系統通信與網絡安全技術委員會(中國)、浙江省通信學會電力通信專網專委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銳捷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拓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電飛華通信有限公司、廣東電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協辦,中國能源研究會信息通信專業委員會、IEEE PES PSCCSTC電力通信創新技術分委會、中能國研(北京)電力科學研究院承辦。大會吸引了來自電網企業、能源企業、發電企業、電力建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信技術方案供應商及設備研發制造單位、通信技術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共計500余人線下出席,截至發稿前,18萬余人次觀看圖片直播。
本次大會以“數智賦能通信創新,助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為主題,設置主旨會議、專題會議、案例路演以及能源網絡通信創新應用成果交流等精彩環節,匯聚行業內多元創新智慧,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研討,共同推動先進通信技術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能源電力業務中的融合應用,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能源通信網絡,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會議主持
上午的會議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正運,中國能源研究會信息通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吳張建共同主持。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孫正運
中國能源研究會信息通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 吳張建
下午的會議由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建明主持。
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 “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專家委員會主任 劉建明
會議致辭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張振宇,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王凱軍出席會議并致辭。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 史玉波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能源電力領域科技創新步伐堅實?!半娞捡詈稀睓C制日臻完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應用正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加速構建,低空經濟應用成效初步顯現。通信技術作為能源系統的“神經中樞”和源網荷儲 協同的“智慧紐帶”,正從技術應用層面的“支撐工具”,加速向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躍升發展。在此,他提出三點倡議,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搶占全球技術制高點;二是堅持標準引領,培育新型產業生態圈;三是深化國際合作,構建能源網絡共同體。
面對能源轉型的復雜挑戰,中國能源研究會愿與各界同仁一道,以通信技術創新為支點,以數智融合應用為杠桿,撬動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為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 張振宇
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張振宇在致辭中表示,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電力生產結構快速調整,新能源發展持續加速,電網結構和功能形態快速變化,大電網運行控制與安全防御標準不斷提高,對電力通信網絡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先進光纖通信、無線通信及本地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不僅能為保障電網安全運行、電力可靠供應和能源綠色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先進通信技術的規?;瘧脛撛炝私^佳實踐平臺,國家電網公司在此領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與實踐。
未來,期待能與業界同仁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電力通信技術創新突破,深入總結行業內外先進經驗,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電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黨委委員 王凱軍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王凱軍在致辭中表示,當前,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正加速推進,隨著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和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電網通信作為電力系統的“神經網絡”和“數字底座”,在源網荷儲、新型調度體系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關鍵的支撐作用。近年來,浙江電力通信網建設持續提速提質,通信網架不斷增強,業務支撐能力全面提升。
期待通過本次大會的舉辦,凝聚合力、共享機遇、深化協同,攜手推進能源通信技術自主創新和融合發展,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貢獻更加堅實的通信支撐力量。
主旨報告
洞悉能源網絡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與會專家聚焦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通信需求,深入探討通信技術與AI、算力網絡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洞悉先進通信技術在能源電力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為能源通信網絡的科學規劃和高質量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科研院副院長 李千目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科研院副院長李千目作了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安全”的報告,介紹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分享了該技術強大的數據處理與模式生成能力,為新型工業化安全帶來了新的解決思路,剖析了其在能源通訊安全領域的應用路徑,探討了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面臨的數據安全、算法偏見、模型濫用等安全風險,為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筑牢安全根基。
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電力通信處處長 楊斌
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電力通信處處長楊斌作了題為“先進通信技術推動電網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他介紹道,當前新型電力系統正加速推進,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成為當今電網發展的主流趨勢,先進通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將成為推動新型電力系統高質量建設的關鍵力量。要立足通信專業長遠發展,主動擔當作為,凝聚各方合力,積極開展先進通信技術研究,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電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可靠的通信支撐。
中國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 通信處經理 張思拓
中國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通信處經理張思拓作了題為“構建支撐新型能源體系的堅強通信底座”的報告,全面剖析了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趨勢下的典型通信需求,提出了電力通信與業務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以及四大轉變方向,分享了南方電網電力通信領域在上述方向的探索思路與先進經驗。
中國石化北斗運營服務中心副總經理 楊軍強
中國石化北斗運營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楊軍強作了題為“中國石化北斗應用現狀與發展規劃”的報告,總結了中國石化北斗應用工作的整體推進情況,分享了在關鍵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典型場景應用、產業生態構建、網絡安全保障以及規模化應用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整體介紹了中國石化北斗系統未來的發展規劃和實施路徑。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 浙江省通信學會副秘書長 王瑋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浙江省通信學會副秘書長王瑋作了題為“6G與AI協同賦能智能電網技術演進”的報告,介紹了6G與AI協同的通算智融合架構,以確定性網絡、通感一體、算力網絡、數字孿生、邊緣智能等能力實現全面技術演進,構建高效可靠的新型電力系統,助力能源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光產品線副總裁、政企光領域總裁 楊曦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光產品線副總裁、政企光領域總裁楊曦作了題為“無光不AI,全光網加速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的報告,探討了電網的業務和關鍵場景發生的變化。他介紹道,AI訓練和推理所需大量數據,通過采用光纖、光譜、視覺等光感知技術的運用而得到。這些技術為AI提供了豐富且高質量的數據,從而實現“以光賦算”。此外,光技術天然具備大帶寬、高可靠等優勢,AI將推動光技術快速進入電力通信網,為電力站點到智算中心提供確定性入算聯接,實現“以光促算”,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杜鑫峰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鑫峰作了題為“機器人具身智能發展與展望”的報告,闡述了具身智能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意義,深入剖析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和解決之道,分享了宇樹科技在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方向做的工作與取得成績。
主旨報告
共享能源網絡通信創新應用成果
與會專家圍繞先進通信技術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能源電力業務中的融合應用,深入交流先進通信技術在能源電力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及創新成果。共享經驗,共謀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胡昌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胡昌軍作了題為“光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及其在電網中的應用建議”的報告,總結了光通信技術發展背景和關鍵需求,重點介紹了超高速傳輸、細粒度傳送、高寬帶接入、通感融合、智能管控和新型光纖等高速光通信關鍵技術產業進展最新情況,并針對電力部分應用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對高速光通信技術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銳捷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胡鵬舉
銳捷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鵬舉作了題為“共筑智慧電網——技術創新與場景融合”的報告,分享了在AI浪潮下,針對電網數智化通信建設,銳捷網絡結合多年在運營商、互聯網、安全合規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方案創新經驗,介紹了公司在變配電領域的創新成果,包括變電無線數據采集網絡、配電通信接入網絡,以及AI應用對變配電的賦能方案。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所室主任 丁慧霞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通信所室主任丁慧霞作了題為“星地融合賦能新型電力系統——電力精準時空服務技術及應用”的報告,剖析了廣域時空服務技術發展現狀及電力應用面臨的技術挑戰,分享了電力復雜環境下精準時空服務關鍵技術研究進展及其在電力智能巡檢、線路狀態監測、人員安全風險管控、應急搶修等創新應用實踐,并對基于星地融合的電力時空服務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力網絡部技術總監 彭俊強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力網絡部技術總監彭俊強作了題為“光賦新能,新型電力系統下通信網的演進交流”的報告,從電力通信網演進的關鍵技術為切入點,分析網絡演進思路,主配協同通信網的建設模式和應用實踐,并對未來電力目標通信網進行展望。他表示,當前電源側新能源發展迅猛,負荷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滲透量占比超過50%,傳統源隨荷動需要源網荷儲協同轉變,需要電網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來支撐源網荷協同,通信網需要在數字電網中發揮更大作用,通過主網配網一體化協同建設,來保障電網運行控制、運維檢修待方面安全高效。
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 武漢供電公司三級職員 陳爽
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武漢供電公司三級職員陳爽作了題為“基于國網光明電力大模型的虛擬調度員”的報告,他介紹道,針對武漢配調業務中擬票耗時長、一次成票率低、故障處置任務多、多線程工作壓力大、依賴專家經驗等痛點,虛擬調度員依托國網光明電力大模型語義理解等能力,融合電網仿真計算模型,打造智能成票、智能巡航、故障處置、調度助手四大智能體,實現計劃檢修自主巡航、操作票智能生成,故障處置精準輔助,專家經驗一鍵獲取等多項功能,逐步構建智能調度新模式。
中國電力教育協會副秘書長 岳順民
中國電力教育協會副秘書長岳順民作了題為“全時全域(ATAZ)通信網釋義”的報告,介紹了ATAZ定義及核心特征,闡述了其體系架構,以及規劃、運行、安全、評價等實現方法,分析了現存問題并對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為相關領域發展提供參考。
青島拓維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行銷部部長 王磊
青島拓維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行銷部部長王磊作了題為“基于信道動態重構的中壓載波通信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應用與實踐”的報告,以新型配電網涉控業務場景需求入手,深入剖析了當前行業態勢及通信需求,全面分享了貼合業務需求的中壓載波多場景通信方案和典型實踐,為新型配電網“涉控”業務提供了中壓載波通信方案,支撐配電網高質量發展和“十五五”規劃。
無線網絡安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黃振海
無線網絡安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振海作了題為“高質量安全無線局域網(WAPI )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報告。報告對電力通信網絡技術路線選擇給出了5個決策維度,指出WAPI是最適合“最后一公里”電力通信網絡的技術體系,符合WAPI標準體系的高質量安全無線局域網,正在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重要支撐。提出了電力行業要打造健康可持續的網絡應用生態、要警惕非合規做法引發質量和安全風險(如在WAPI 1.0標準上簡單替換密碼算法,而非升級為2.0標準)等5個問題。對當前電力高質量安全無線局域網(WAPI)建設中的4個信息偏差和錯誤解讀作了分析和澄清。報告還面向量子時代,介紹了WAPI相關國際國內標準體系的演進情況。
現場互動 對話零距離
下午主旨會議在劉建明主任的主持下,現場舉行了研討互動,氣氛非常熱烈,與會代表們圍繞電力北斗技術、fgOTN技術、AI等前沿技術與演講專家互動,就這些關鍵技術在電力場景中的融合創新與應用展開了深入探討。專家們從技術路徑、實踐難點等方面多維度建言,為能源通信技術在電力行業的創新與應用提供了參考。
案例征集情況及結果公布
中國能源研究會信息通信專業委員會委員 李國春
最后,中國能源研究會信息通信專業委員會委員李國春公布了“2025年能源網絡通信創新應用大會案例征集情況及結果”,現場宣讀了創新應用案例名單。征集工作于2024年12月啟動,共征集到來自175個單位及部門的272篇案例。從案例提供的完整性、時效性、推廣性等方面完成初審,共計131個案例進入案例路演環節。本次征集案例涵蓋多個關鍵領域,在技術創新、應用實踐、模式探索等方面達到了行業較高標準,也是開展通信案例征集以來,征集規模最大、參與度最高、專業度最強、影響范圍最廣的一次,對于持續開展能源網絡通信關鍵技術創新應用,深化先進通信技術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能源電力業務中的融合應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本次案例征集旨在挖掘和推廣能源電力通信領域的創新實踐成果,發掘并展示一批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的通信技術創新應用案例,促進創新資源有效整合、創新案例廣泛交流,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展廳風采
大會特設能源網絡通信創新應用成果交流區,通過方案展示、交流互動、現場體驗等多種形式,促進交流與合作,全方位呈現能源網絡通信領域的最新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果。
本次大會充分發揮產、學、研、用溝通的橋梁作用,為業界人士搭建了一個跨領域、跨地域的交流協作平臺。各方智慧在此碰撞,分享新機遇、展望新未來,進一步推動新一代數字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促進能源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