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網絡上年輕人熱議的話題抽象成一句話,那一定是帶著問號的。
怎樣才能堅定且不破壞親情地拒絕父母的催婚?
原生家庭會決定我的親密關系模式嗎?
爸媽總說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年齡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
青年人的困惑從古到今,一代代如潮汐一般,可以看到時代砸上的烙?。鹤鳛椤盎ヂ摼W原住民”,這一代年輕人面對巨大的代際差異和復雜的觀點,難免會有恐慌。
上海社科院公布的《當代國民素質現狀與發展報告(2020)》中有一個篇章——“新時代青年素養調查”,研究顯示,新時代青年呈現多面向、多維性、多元化等主要特征。
年輕的人們有著各自的困惑,舉著不同的難題在過自己的關。作家許知遠曾試圖探討這背后的母題,“這代年輕人面對這么過剩的信息,要非常掙扎地去找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們這一代是一個尋找的過程,他們可能是一個減排的過程”。
在抖音和芒果TV聯合發起的青年困惑深度探索節目《青年答案之書》里,嘉賓與青年一起尋找答案。這些答案不一定適用于所有人,“減排”不一定立竿見影,但你會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01戀愛腦真的不可以放過嗎?
根據中國統計口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23》的統計,截止2022年,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超過了2.4億,到2024年底,這個數字很可能會變成3億。另一個調查則顯示,90后平均戀愛經歷不足2次,95后平均空窗期超過2年。
年輕人相愛似乎變得越來越難。
“你們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比以前的人更怕談戀愛的麻煩?”
在節目《青年答案之書》中,伊能靜是“答卷人”,她的這份洞察也印證了“情感大師”的身份。
脫口秀演員龐博是“青年同問團”的成員之一,站在年輕人的一側,他覺得“現在信息很發達,那種探索的樂趣反而就下降了一些”。
在發達的情感信息網絡中,幾乎每一種戀愛形態都被分門別類,年輕人習慣了將自己歸類,這其中最讓人避之不及的標簽是“戀愛腦”。
“戀愛腦真的不可以放過嗎?”
伊能靜接到了年輕人隔空拋來的問題。問題背后映射著年輕人不入愛河原因來自于“風險厭惡”,但伊能靜卻說,她在40多歲時還是“戀愛腦”。
在伊能靜人生的前40多年,為了愛,她癡過,認過,錯過。就像她的書《生死遺言》書評下,有人說,“伊是為愛而生的人?!?/p>
伊能靜20歲時,中國香港的初戀男友打電話給她,說我很想你。兩天以后,她丟下《悲情城市》的女主角位置,飛去了香港。“愛比什么都大,《悲情城市》怎么能跟我的愛比?!?/p>
當時的她身上有一種執著于愛的生命力。
20多年后,時過境遷,她說:“此時此刻如果要讓我現在又回到當時的年紀,我一定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不要戀愛,國外公司要簽我的時候一定簽,《悲情城市》一定拍,我甚至想往奧斯卡去拼哈哈哈,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我往前沖。”
“我覺得人生沒有比愛更重要的事情,但人生還是自己的事情?!?/p>
“戀愛腦”來過又退場,在她的人生里,愛情不是唯一選項,反而可以更好地處理一段親密關系。
這是伊能靜作為過來人的經驗,但并不意味著年輕人就要照搬,愛情的本質,就是一場冒險,她仍然建議年輕人,要在20歲時去探索愛的可能性,在30歲時學著止損,在40歲時重塑,在50歲時收獲自由。
在伊能靜重塑人生的40歲,秦昊是重要的一筆,兩個中年人的愛情,不可避免的帶著前史,呼應著節目中伊能靜回答的另一個問題:戀愛中如何巧妙避開前任話題危險區?
伊能靜認為,兩個人在一起,不一定要去回避前任話題,因為那畢竟是你的來時路,你們聊的不是前任,而是在前一段感情里的成長。
在這一代年輕人的討論中,“親密關系”常常與“原生家庭”關聯出現——“原生家庭會決定我的親密關系模式嗎?”
在這個問題上,伊能靜是一個從困惑中走出來的人,更知道怎么去拉其他人一把。
“大家都知道我的家庭情況。”在伊能靜小時候,母親不幸的婚姻,帶給她顛沛的童年,愛與物質同時缺位。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里缺乏愛,或是生活里潛藏著自卑感,就會想要通過愛情的美好來獲得另外一種生存,這也是伊能靜“戀愛腦”的出處。
“有的人會把所有事情都讓原生家庭背鍋,花很大力氣去譴責、去哭訴、去抱怨原生家庭,但我的個性不是,我是弄明白了以后就退出來了?!币聊莒o對待原生家庭的姿態是抽離的,從旁觀者的角度厘清和處理“生長痛”,得以跳出原生家庭的輪回。
“你是要一輩子恨這個家庭,還是要從這個家庭里學會怎樣成為你自己?”
作為母親,伊能靜也是兒女原生家庭的創造者。她有的時候會非常感謝上天給了自己這樣的原生家庭?!叭绻蠹視X得今天我是個還不錯的媽媽,那是因為我的原生家庭教會了我怎么去當母親?!?/p>
短短2期節目里,伊能靜的言語密度極大,能量充沛,觀點到處飛。原生家庭沒能框柱她,她對“戀愛腦”沒有避之不及,她的存在本身似乎就是一個答案,在年輕的歲月里,可以不必太過審慎,在情感的溫水中稍稍伸出觸角,就會獲得許多自由。
02如何成為焦慮管理大師?
“總是愛為沒有發生的事情焦慮怎么辦?”
“我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總是被同事陰陽‘太卷了’,我該不該降低自己的標準?”
“我有很嚴重的精致羞恥癥,想打扮精致,但又被人看到很不自在,我該怎么辦?”
……
“沉甸甸的問題。”提問之前,“青年同問團”的成員齊思鈞不禁感嘆。問題里的字眼光是看著,都會讓人心中一沉。
無論是“內卷”還是“精致羞恥癥”都是當下社交網絡流行的各式標簽,海量的標簽中,這一代年輕人慌張地對照自身,最常遇到卻最容易忽視的情緒問題是:我是這樣的嗎?為什么別人不這樣?是不是我的問題?
在《青年答案之書》的節目里,“答卷”的也是一個年輕人,32歲的王菊。
在2018年夏天闖入公眾視野的王菊,因為身材、外貌并不在傳統審美的序列,引發過一些爭議,后來也獲得了一些理解和接納,是真正實現了“逆風翻盤”的少數人。
自那以后,王菊成為力量與野心的代名詞,然而在這個與主流審美抗衡的古銅色身影背后,“反焦慮大師”王菊在節目中展現出焦慮的一面。
她有身材焦慮,她厭惡暴食后的自己;她有生育焦慮,身體的時鐘在她腦海里一刻不停旋轉;她有渴望被看見的焦慮,參演《繁花》前她面試了7次……講出這些焦慮時,她是坦然的,“真正想要管理這些情緒是要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要學會與這些情緒共處”。
她選擇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裝模作樣地做一個厲害的大人,而是用“沒關系”“無所謂”“不至于”去和消極的自己相處,“不能讓這些情緒來掌控你”。
熱烈的情緒是對生活的反應,年輕人有情緒才是正常的。同為年輕人,“青年同問團”和王菊的一問一答,更像是一種互相驗證。
唐九洲說:“有的時候不用怕別人會不會喜歡自己,鈍感一點,鈍感萬歲?!饼嫴┓窒碓趧撟髦薪箲]是有用的、齊思鈞在情緒訓練中找回理智……借著“青年之問”,他們談論著自己的情緒,那才是他們真正的自己。
03如何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
“感覺30歲已經有老人味兒了,現在想要換賽道轉行,這成本怎么算呢?”
“重新開始是否意味著拋棄過去?”
“有沒有一種職業可以干到老?”
……
年輕往往意味著正在初次經歷巨大的生活改變,站在選擇的分岔口猶豫不決,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面對一個冗雜的世界,這一代年輕人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選擇與排序,時常被“做錯選擇就會失去人生”的念頭恐嚇,不確定的未來像一塊巨石壓在年輕人的心頭。
然而“答卷人”劉璇說:“不確定就是人生最美妙的意義?!?/p>
跳下平衡木后的23年,是劉璇的第二人生。21歲之前她是體操運動員,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國旗升到最高處。體操運動員的黃金時期轉瞬即逝,當她跳下狹窄的平衡木,她形容自己“像個嬰兒”。
退役后她做過很多嘗試,到北大讀書、成為演員、歌手、裁判、主播、老板……在競技體育的世界里,場上決定成敗的也許只有一瞬間,但是人生是更悠長的過程,有很多次再上場的機會。
當那些無措的問題擺在劉璇面前,她說:“每個人的成長,節奏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在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p>
劉璇不是天生就可以在節目上侃侃而談的,人生的平衡木需要一次又一次上場,“你走過的每一步,在你將來的人生里面都是有墊腳石的”。或許,去嘗試,去犯錯,不那么正確、順滑,才是年輕。
04青年答案之書已經開啟
6期節目在15天內播出,“問題之書”變為“答案之書”,引發許多回響和共情。
年輕網友對節目的評價豐富而平靜,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課題,但節目展示了一些可參考的人生樣本。
無論是提問的齊思鈞、龐博、唐九洲,還是回答的伊能靜、王菊、劉璇,他們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從自己出發,在大問題里講述具體的答案,為過載的年輕世代減排,消弭一些喧囂,提供一點信心。
在節目的最后,齊思鈞說:“這些建議最好的實踐方式,是年輕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去體驗,去感悟?!?/p>
年輕人的困境不會隨著節目的播出而消失,那些切膚可感的疑惑,需要以真實的生命體驗去與自己對話?!肚嗄甏鸢钢畷芬呀涢_啟,帶著新的方法論,耐下心來和人生磨一磨,時間總會給人峰回路轉的機會。
或許就在不遠處的某一天,我們不用再尋求他人的認同,不必懷疑自己的情緒,不必確認姿態是美還是丑,不會在意腳下是曠野還是軌道,穿透左右為難的臆想,第二天永遠有烈日為我們照耀。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最人物”)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