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2023廈門種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廈門)種業博覽會(下稱“海峽兩岸種博會”)在廈門市翔安區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示范園盛大啟幕,種業各界眾多嘉賓、行業專家、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種業盛會。
海峽兩岸種博會為期三天,以“兩岸一家親 共筑三農夢——廈種強芯 筑夢未來”為主題。地展面積共150畝,分為露地種植區和大棚種植區,參加地展企業300余家,集中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的4300余個蔬菜品種,涵蓋茄果類、瓜類、十字花科類、葉菜類、根菜類、玉米類等,參展單位及品種數量均創新高。
隨著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本次海峽兩岸種博會迎來了8家臺企攜100余個蔬菜品種前來參展,交流種業技術和經驗,為兩岸農業深化發展迎來新機遇,注入新動力。同時,展會結合田間觀摩交流、推薦品種評選和科普互動等方式,全方位呈現蔬菜品種最新育種動態、創新成果,搭建蔬菜優良品種交流、展示、交易平臺。
產學研,持續發力
育繁推,協同發展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產業發展要提速,良種品質的提升和推廣是關鍵。開幕式上翔安區農業農村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等多家政企單位、科研院所現場進行了9個重要合作項目簽約儀式,簽約內容涵蓋了現代化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種子種苗繁育、校企合作、品種嫁接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旨在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合作和市場開拓,聚焦產學研持續發力,提升種業競爭力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開幕式現場還舉行了“2023海峽兩岸種博會推薦品種”頒獎儀式。展前,由來自權威院校、科研院所及行業部門的近30名育種專家、研究員組成的評審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針對參展品種的抗病性、抗逆性、田間長勢、商品性及豐產性進行觀察,包括對各品種的產量、葉形、病蟲害情況、抗倒伏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鑒評,116個蔬菜作物品種脫穎而出,榮獲推薦品種稱號。這些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改善農產品品質和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一粒好種,萬擔好糧。新品種推介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農友種苗(中國)有限公司、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廈門中廈蔬菜種籽有限公司展示了他們最新研發推出的蔬菜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的推廣和亮相,將為與會科研院所、種業企業和種植戶提供更多選擇和參考,也為兩岸種業振“芯”注入新的活力。
搭平臺,引才聚識
促交流,共繪“豐”景
海峽兩岸種博會同期舉辦了蔬菜種業創新與發展論壇、種子種苗產業高峰論壇等多場高規格、高水準主題論壇。匯聚各地多位權威院士、企業代表出席,縱論種業科技前沿動態,為種業現代化發展“把脈問診”,出謀劃策、指明方向。
在地展現場的企業展示區,來自兩岸各地的種業參展商帶來了各自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和產品,共同探討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機遇。在現場,兩岸業界人士深入田間地頭,近距離觀察作物的生長情況,交流行業前景,分享種植經驗。本屆海峽兩岸種博會專業觀眾、客商人數超1000人,將進一步促進面對面交流,點對點洽商貿易,加速引領打造種業創新鏈、商貿鏈、產業鏈高效合作對接平臺。
翻越料峭冬寒,和豐收撞個滿懷,走進海峽兩岸種博會的欣欣萬物,所有美好如約而至。為了讓兩岸各地的4300余個新優蔬菜品種走上市民餐桌,實現與全民共享蔬菜種業創新成果,進一步提升觀光農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展期結束后將面向廣大市民舉辦“感受收獲的喜悅,盡享采摘的樂趣”采摘節活動,采摘活動自2024年1月份起,為期一個月。
著眼現代種業產業集群建設,探索兩岸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今年海峽兩岸種博會在規模、內容方面實現全面升級擴容,旨在構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兩岸農業產業交流新格局,展會的成功舉辦將有力提升兩岸種業創新能力,助力兩岸攜手做強民族種業,推進兩岸鄉村振興。
本屆海峽兩岸種博會由廈門市人民政府、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指導;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廈門市農業農村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辦;廈門市翔安區農業農村局承辦;廈門市翔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廈門國貿鳳凰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具體執行。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