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企業來說,最危險的行為之一,就是一把手閉著眼睛拍腦門。決策的實質在于通過信息的處理、加工和提取,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有效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對于建筑企業的領導人來說,最強烈的管理痛點是決策與信息的脫節,從而被迫陷入拍腦門的“困境”。
一把手OA“盲簽”的無奈
在“請領導定奪”的決策機制下,若決策與信息脫節,讓一把手最無奈、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OA系統里的審批。
下面就回想一下這樣痛苦的經歷,是否還在上演?
通常整個審批流程走到領導這里,就已經耗時不短,留給領導的時間也不多。忙了一天,到了夜里,看到還有待辦審批,必須打開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通常會有靈魂三問浮上心頭:1.這是什么事?2.為什么要找我批?3.前面的審批人都有誰,究竟需要我重點把關什么環節?
一翻審批材料和各級審批意見,有好幾十頁。認真研讀,仔細思考吧,需要至少倆小時,這手邊還有一堆事,還有幾百條微信、或釘釘、或企微、或飛書信息要回。更鬧心的是,邊讀邊發現不少地方沒寫清楚,比如,核心問題究竟是什么;除了報批的方案,還思考過哪些其他方案;做了哪些分析比較,最終取舍的原則是什么;關鍵風險點有哪些,最需要指導幫助的重點環節是什么等等。想打電話問問吧,這大半夜的,把大家叫起來,也不合適。
一番糾結之后,發現自己已經是最后一位審批人,拖了這么久,不批也不行。想來想去,最終只能“盲簽”。簽是簽了,但最終責任全在自己,心里的糾結與忐忑也只能隨它去了。
上面的例子,只是冰山的一角。類似的決策場景,類似的脫節問題,一把手想必深有感觸。
根源是什么?為什么看見、看全、看清、看準、看遠這么難?
建筑企業最核心的業務難點是什么?就是高度的系統復雜性和不透明性,從而導致“看不見、看不全,看不清、看不準,看不遠”,影響決策。
由于高度的系統復雜性,很難“看全”各個紛繁復雜的構成要素,很難“看清”各個要素之間千絲萬縷的相互關系,很難“看準”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根源,很難“看遠”,即根據各種相互關系的后續發展,推測對整體系統目標的可能影響,而且在面對來源多、頻次高、不可控性強的突發變化時,很難進行系統性前瞻優化。
高度的系統不透明性,則進一步拔高了建筑項目的業務難度。歸根到底,連想看都“看不見”,后續的一切的確都無從談起。
舉例來說,由于建筑項目的復雜性,項目管理人員在精力上,很難做到全部親力親為,看到每個點、每條線、每個面,及時精準地掌握所有進展情況。大部分時候,只能靠“看報告、聽匯報、提問題”的方式,收集匯總。經過人為過濾的信息,就會受到不透明性的影響,在時效性、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上打折扣。“看不見、看不全”,就很難及時掌握各個要素的變化情況,很難及時精準地發現問題。項目尚且如此,擴大到企業,更是難以“看見、看全”。
發現問題后,想要“跟進糾偏”,在“看不見、看不全”的前提下,自然會出現“看不清、看不準”的問題,理不清相互關系,找不準問題根因,于是糾偏決策的有效性也會受到影響,往往只能是單點優化、局部優化。
等扯皮終于扯完了,相關各方開始統一行動了,又會掉進下一個“看不見、看不全”的坑,無法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調整。
“看得遠”是為了實現“前瞻優化”,但在“看不見、看不全,看不清、看不準”的現狀下,問題還沒定位,根因還沒找準,怎么做前瞻推演呢?還有就是,缺乏“看得遠”的工具。
這樣的高度系統復雜性和系統不透明性,構成了建筑項目非常獨特的超級“黑盒子”體質。
而且,隨著建筑項目體量越來越大,建筑要求越來越高,建筑項目的“黑盒子”體質會越來越明顯,系統復雜性和不透明性帶來的問題會越來越大,正確作出決策就更難。
怎樣才能在決策中不“拍腦門”?
建筑企業急需找到能夠打破惡性循環破解盲簽的利器,從而在決策中不再“拍腦門”。
新時代,給了我們新工具,數字化就是時代的饋贈。
要想充分發揮數字化系統的超能力,尤其是其強大的“系統性能力”,也需要三個部分——數據(對應要素)、連接(對應關系)和算法(對應準則)的合力支撐。
數字化的第一支撐是數據。
然而數據,只是“數字化描述”的形式。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實質,即必須系統性地確保數據的“準確、及時和全面”。
如果還是主要依靠人工填報,層層匯總,那么傳統信息化的種種弊端,比如數據的偏差、滯后、缺失及各種貓膩,仍然不會被改變。
什么是數據準確?就是要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處理、校驗、填報及上傳,無修改、無掩飾地,如實如是地呈現真實情況。
什么是數據及時?就是要打破物理世界的時空阻隔(比如點多、線長、面廣的大型項目就存在這個問題),突破人類大腦的容量限制,實現海量數據的實時獲取,無延時、無丟失、無地理限制地在各組織層級及業務條線之間,按需實現數據的零時差共享。
什么是數據全面?就是要沿著行業的全鏈條、項目的全周期、業務及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實現數據的全覆蓋。準確、及時和全面的數據,是數字化的根。
數字化的第二支撐是連接。
要把零零散散的數據單點、數據孤島連接起來,改變過去的業務割裂、組織割裂。畢竟,碎片化的數據、局部的優化是解決不了系統性難題的。
數據的系統性連接,有三個維度:一是縱向打通組織層級,二是橫向拉通職能條線,三是深度連接業務管理。
數據的系統性連接,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定要與業務緊密結合,一定要能促進各相關方的高效協作,一定要與各層級、各條線管理者的權力和責任相匹配。
數據本身不是目的,連接本身也不是目的,通過準確、及時和全面的數據支撐和有效連接,幫助相關方及管理者提升業務及管理行為的效率和效果才是目的。
三個維度的系統性數據連接,是數字化的脈。唯有這樣的拉通對齊,才能讓天然具有超強連接力的數據真正流動起來,把企業融為一個“數出同源,一源多用”的有機整體。
數字化的第三支撐是算法。
要讓連接起來的海量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于算法。
算法的本義是,解決某個問題或達成某個目的的具體步驟,在數字化的語境中,算法是指計算機為實現某個目標而遵循的一系列規則。
從應用的角度,我們可以把算法理解成,為解決某個問題或達成某個目標,制定的一系列業務及管理規則,用于指導計算機分析海量數據,判斷和分析結果,做出行動決策,即能根據不同情況,觸發不同的業務及管理行為。
這意味著,在算法的指導下,數字化系統有了目標,面對有機連接在一起的海量數據,學會了分析、判斷和決策,從徒有一身本領的草莽英雄,變成了能對企業經營管理做出巨大貢獻的戰士。
多一點的反思
建筑企業一把手,想要擺脫盲簽的困繞,首先要扎實做好數字化的這三大要素。
而這些,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怎樣摸清現狀、制定戰略、明確目標、找準切入點?各類不同體量的企業,又應該如何實現業務升級、組織升級并建立生態?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企業的一把手深入思考。
以上這些難題,在《系統性數字化——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破局之道》這本書中,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和回答。通過娓娓道來的方式,《系統性數字化》這本書將提供更加全面、細致的分析,講述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破局之道。
欲了解更多內容,請參看《系統性數字化——建筑企業數字轉型的破局之道》,共同學習,共同探討。
https://item.jd.com/13853137.html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