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石化行業進入全年淡季,需求端較上月持續下降,疊加成本較高。與同期相比,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景氣指數持續小幅下降,陷入嚴寒區間。
根據中國石化行業景氣指數編制組(以下簡稱編制組)發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12月,全球氣溫普遍迎來降溫潮,嚴寒天氣導致出行活動減弱,成品油需求迅速下降,導致燃料加工行業景氣度下降最大。然而,寒冷的天氣也增加了供暖消費,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行業的繁榮程度略高于上個月。橡木、塑料等聚合物商品制造業在生產需求疲軟的模式下,中游化工原料和產品需求在成本壓力下繼續下降。
編制小組預測,石化行業成本端壓力將上升,訂單將繼續下降,受疫情影響,建設也將大幅下降。
景氣指數下降至偏冷區間
2022年12月,冬季氣溫下降導致全球能源供應停止下降,需求進入全年淡季,高成本疊加需求疲軟,石化行業繁榮指數繼續小幅下降,繁榮94.81,較上月95.53,降低0.72個百分點,情況范圍降至寒冷范圍,比去年同期降低12.58個百分點。
受貨幣政策收縮和高通脹疊加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有望加劇下滑。在國內,2022年11月PMI制造業環比下降1.2個百分點,持續兩個月進入收縮范圍。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下降最為明顯。在房地產方面,2022年11月“三箭”政策有利于2022年12月發布,一線城市交易明顯升溫,大部分二三線城市仍觸底。年底,許多部委的政策明顯增加了經濟刺激,市場信心回升。在國際上,隨著中央銀行50BP的放緩,利率上升和下降。
從行業角度看,由于降溫的影響,石油和天然氣采礦業的繁榮水平較上月略有上升。此外,橡塑聚合物商品制造業環比略有上升,反映了需求端的韌性,符合季節性特點。但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過20個百分點,同比下降幅度最大。同樣受降溫影響,旅游活動減少,燃料加工業環比下降幅度最大,達到2個百分點。中游化工原料和產品制造業同時受到供需壓力,景氣度降低1.36個百分點。環比符合季節特點,同比明顯弱于同期水平,行業壓力較大。
經濟衰退進一步升溫
市場對經濟衰退的預期進一步增加。密集加息后,美元指數繼續走弱,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各類資產處于震蕩狀態。市場對經濟衰退和降息的預期同時升溫,美元指數大幅走弱。
2022年12月22日,日本央行宣布將YCC長期利率波動控制范圍從0.25%上升至0.5%,被市場視為變相加息50BP。隨后,日元對美元迅速上漲,美元指數進一步下跌。全球央行加息也導致年底國內流通市場出現明顯差距,債券收益率和隔夜貸款利率明顯反彈。央行利用公共市場工具,在短期內向市場釋放足夠的流通,以滿足新年前夜的流通需求。
2022年12月23日,美國許多地區遭遇了最嚴重的冬季風暴。美墨灣液化天然氣出口中斷,數萬架航班取消,近30萬人停電。美國天然氣提取量大幅增加,產量大幅下降10%。由于低溫關閉,煉油廠成品油價格高達300萬桶/天。然而,與2021年第一季度的寒潮相比,這一寒潮的影響要小得多。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并沒有大幅上漲。隨著影響的逐漸消退,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通常,歐洲的氣壓仍高于同期水平。MWh。根據編制組的分析,經濟衰退的預期主導了能源市場的價格走勢,明顯偏離了供需定價。
春節過后,市場將回暖
2022年12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年)-2035年)。2022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重點恢復和擴大國內需求,提高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模式?!迸c此同時,中央經濟工作已經確定,積極的經濟政策和穩定的貨幣政策將于2022年12月22日在中央銀行工作會議上進一步補充:“將充分發揮存款利率市場調整機的作用,穩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此外,該政策還明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發展、保障建設、保障民生、滿足行業融資需求、促進行業重組的需要。
隨著精準防控措施的不斷推進,優惠政策的密集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預測,增強了市場信心。編制小組預測,2023年農歷春節過后,市場將轉向復蘇過程。
編制小組認為,需求收縮、供應影響和預期疲軟的三重壓力仍然存在。石化行業作為上游產業,在成本端持續高、需求側低迷的雙重壓力下,整體盈利能力較同期大幅下降,整體繁榮程度較同期大幅下降。但在多種負面因素的影響下,石化行業整體形勢表現出明顯的韌性,環比下降沒有進一步擴大,基本穩定。新年期間,由于疫情防治措施的準確性和金融貨幣政策的努力,預計今年1月整體形勢將保持穩定,環比波動不大。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