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淘寶(或“天貓”)提出“雙11”概念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上購物節逐漸成為電子商務領域的活動,但在購物節期間,相關方披露的數據和內容成為良好的“窺探變化”窗口,如總成交量、不同細分類別、不同平臺、單一企業、快遞數量等,當然也支付相關數據。
然而,今年,支付相關數據似乎完全“啞巴”,沒有人說過。2022年的“雙11”,關于支付,大概可以找到以下幾點:
近400萬天貓客戶體驗到37家銀行提供的分期付款免息金融服務;
京東用戶使用數字貨幣的消費額度達到5億元,同比增長25倍以上;
11月10日20時,京東在15秒內支付了超過1億元的交易金額;
支付也是“綠色計算”,螞蟻集團通過“綠色計算”技術節約153.8萬度電;
略...
在業內人士看來,更具體、更有趣的支付數據似乎隨著“雙11”總成交額的消失而消失。
消失的交易量,消失的支付數據
雙11結束后,很多人期待天貓公布2022年“雙11”總成交額,這顯然是整個購物節最受關注的指標。但天貓今年不再公布總成交額,這也是自2009年啟動以來首次不公布“雙11”活動。
對此,天貓表示,2022年“雙11”穩中向好,交易規模與去年大致持平。
假如用“低情商”翻譯一下:2022年天貓“雙11”成交量與去年相比沒有增長,甚至可能略有下降。
如果按照中國投資者“即使不好也不壞”的思路:天貓“雙11”總成交額肯定,無疑暴跌!
除了天貓,另一家電子商務巨頭JD.COM今年也選擇不公布“雙11”的營業額。不同的是,JD.COM仍然表示,今年的“雙11”創造了新的記錄,與去年相比仍在增長。
但據國家郵政局統計,11月1日至11日,全國共處理快遞包裹42.72億件,其中11日有5.52億件,雖然是日常業務量的1.8倍,但比2019年的6.96億件少了一個多億件。
當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量增長疲軟甚至下降時,支付數據就會變得不像過去那么美麗,沒有交易就沒有支付。商業和支付共生共榮是一個相當簡單的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雙11”時,網聯、銀聯共處理支付交易270.48億筆,額度22.32萬億筆,同比增長17.96%和14.98%;在“雙11”當天,網聯和銀聯的最高業務峰值為9.65萬筆/秒。今年,網聯和銀聯的相關數據也缺失。
處理支付峰值不再困難,不要提及
除了受電子商務交易量的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缺乏支付數據。
2009年,淘寶首次提出了“雙11”的概念。當時,購物節支付的主要問題是確保峰值,并在短時間內承擔高并發性。畢竟,在“雙11”誕生之初,活動時間只有一天,凌晨12點“秒殺”至關重要。
從那時起,“支付峰值”不僅是對支付系統的考試,也是支付行業許多吃瓜的人最關心的指標。數據顯示,天貓“雙11”營業額從2009年初的0.52億增加到2016年的1207億元,這也意味著交易量和交易量指數的增加。
在那些年里,支付寶的支付技術保障圍繞峰值順利進行,“雙11”每年都能達到新的瞬時支付高峰。為了迎接“雙11”
根據移動支付網絡,由于當時的一些技術限制,支付寶不得不犧牲一些非緊急業務功能。使用華北、余額寶等形式,也會使支付感覺更加順暢。即便如此,消費者在那些年的“雙11”中仍然偶爾會有“支付卡住”的感覺。
2017年11月11日凌晨,天貓“雙11”剛剛開始5分22秒,支付寶新的支付峰值誕生,達到25.6萬筆/秒,比2016年增長1.1倍以上;第7分23秒,支付寶支付超過1億筆,相當于2012年雙11全天支付總額。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是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第三方支付統一結算平臺——網絡聯盟首次參與“雙11”。當時,一些銀行和支付機構已經首次訪問了網絡聯盟。
另一方面,自2017年以來,京東、蘇寧等電子商務平臺也加入了“雙11”,“雙11”已成為全電子商務行業真正交流的購物節。2020年,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新興電子商務平臺、現場購物和短視頻商品的興起。與此同時,在主要平臺上,“雙11”逐漸升級為如此漫長的購物節。
支付“斷開直接連接”后,互聯網和銀聯進一步參與。更多的電子商務平臺、更多的場景、更多的業務、更長的時間等變化使“雙11”成為一個多角色參與和復雜的龐然大物。對于支付作為底層支持,支付峰值也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單點”到“多點”,但也伴隨著不確定性。
因此,支付系統可以滿足全天候甚至整個“雙11”期間甚至平時的需求,成為新的共識。技術的發展也使這一要求得以實現。
簡單地說,“雙11”不再是對當前日益強大的支付系統的挑戰。當一切和挑戰都變得普遍時,對方通常會很自信,自然沒有什么可嘮叨的。
此外,支付領域不再是一家公司的主導地位。銀聯云閃支付和數字貨幣出現在“雙11”購物節上,支付數據共享正在進行中。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任何單一方的“轉移”。即使在“雙11”總營業額上升的趨勢下,任何單一方發布的支付數據都可能不像以前那么明亮,所以根本沒有提到。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