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向全市銀行、證券、保險公司、支付機構通報了2022年上海金融違法行為處罰情況,并提出控制警告。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上??偛坷^續加大對違反金融法律法規的打擊力度,依法嚴懲負責任的機構和人員,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秩序的公平合理。共作出28項行政處罰決定,包括5家銀行金融公司、2家非銀行金融機構、3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和18名直接責任人。罰款總額為rmb5117.9萬元。其中,機構罰款總額5000.1萬元,機構直接責任人罰款總額117.8萬元。
處罰案件涉及金融統計、支付結算、信用信息、反洗錢、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業務范圍,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違反信用信息管理和反洗錢管理規定的罰款金額最高,各占44.6%和42%。銀行金融企業違反信用信息管理規定,單案最高處罰金額為1694萬元。
二是進一步提高機構和直接責任人的“雙罰”比例,對90%的被處罰機構和直接責任人進行處罰,涉及信用信息和反洗錢領域。56%的人因違反洗錢管理規定而被罰款;因違反信用調查管理規定,每筆罰款最高,為10萬元,多名責任人被罰款10萬元。
對金融違法行為的處罰具體表現為:
一是客戶身份未按規定進行初步識別、再識別和持續識別。
二是客戶風險水平未按規定劃分管理。評估單位客戶的風險水平不考慮歸功于所有人的相關風險和行業風險。
三是未按規定報告大規模交易和可疑交易。
四是未按規定存儲客戶身份信息和交易明細。
五是高風險客戶未按規定加強識別,加強盡職調查不到位。
第六,與身份不明的用戶進行交易。
第七,特殊商戶檢查不按規定進行,“T0”清算,同一戶名轉賬系統。在整個支付過程中,沒有保證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和一致性。
第八,信用信息未按規定提供和查詢。質疑信息未按規定標注,質疑回復不合規。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和企業信用信息。
九是對銀行金融企業存款產品存在誤解的營銷宣傳行為,未按規定披露糾紛投訴方式。
十、貸款統計與財務管理重點統計存在錯誤,金融產品分類統計存在錯誤,貸款用途分類統計存在錯誤,統計指標數量規格存在錯誤。
金融違法行為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合規性和風險管理制度尚未得到充分實施。一些機構沒有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最新要求修改業務操作程序。監管政策要求的合規管理措施未根據業務的具體情況制定。內部控制和審批的形式化。風險監測機制無效,業務異常未及時發現。
二是單方面強調業績,忽視合規管理。在創新業務或與第三方合作開拓市場的過程中,部分機構未能充分評估業務風險,忽視合規要求或管理,造成風險事件。
第三,控制不嚴格,員工管理不力。由于金融管理部門多次處罰和宣傳,部分機構沒有對比調查,忽視了行政處罰的警示作用。內部監督檢查“走過場”,未能及時發現和遏制風險跡象,給犯罪分子機會。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對金融企業和支付機構提出監管政策:
一是建立健全、清晰、高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根據法律和監督制度的需要,及時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治理安排。建立明確的工作流程,合理定義各級職工的職責和權限,存儲完整的工作記錄。聯系實際業務風險,建立健全風險監測規則。
二是樹立合規意識,認真落實內部控制制度。加強依法合規經營理念和主動性,加強監督員工隊伍建設,扭轉“重業務、輕合規”的錯誤觀點,加強監督檢查,特別是重要崗位和人員監督,加強制度執行。
三是高度重視行政處罰的合規警示作用。披露財務管理部門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及時組織學習和反思,對相關業務進行風險調查。加強合規培訓,開展警示教育。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