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2023年“春風便民納稅行動”的建議。意見明確表示,在數字貨幣試點地區,要促進數字貨幣納稅,豐富數字貨幣應用領域,滿足納稅人多元化納稅需求。
在試點地區繳納落地稅的情景
作為2023年“便民納稅春風行動”的重要舉措,推進數字貨幣納稅。在這一意見的推動下,多個數字貨幣試點地區加快了財政納稅業務的應用,數字貨幣為智能納稅帶來了新的渠道。
根據移動支付網絡的不完全統計,包括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濟南、寧波、青島在內的每個試點地區都加快了數字貨幣的納稅,其中廣東和四川有很多落地案例。
據移動支付網報道,去年11月底,廣東省稅務局已實現數字貨幣繳納稅種、跨境涉稅業務查詢、異地繳納稅款、簽訂三方協議扣除稅款等多場景應用。作為國內第一家完成數字貨幣繳納稅費線下線上多渠道改造的省級稅務機關。
此外,據悉,海南省稅務機關近日還在全省范圍內實現了數字貨幣簽約納稅服務,并在電子稅務局開通了此功能;深圳市稅務部門積極探索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單位,實現辦稅大廳窗口全過程直接用數字貨幣納稅;近日,雄安新區稅務機關聯合工商銀行河北雄安分行開展相關檢測,擴大了銀行網點數字貨幣的納稅方式。以上不包括2022年以前天津、重慶、福州、杭州、寧波、溫州、湖州、金華等地在數字貨幣納稅業務中的應用試點。
數字化貨幣納稅不僅僅是支付方式的變化
隨著地方稅務機關積極探索和落地數字貨幣納稅業務,很多納稅人感嘆“納稅速度快”、“操作簡單快捷,使用體驗好”。
事實上,數字貨幣納稅不僅僅是支付方式的簡單變化,對于方便納稅人進入倉庫、優化營商環境、促進rmb數字化升級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貨幣具有“支付即清算”、“可控匿名”、“依法可追溯”等特點和優勢。它可以實現免費手續費、線下支付和即時到達,可以大大節省稅費支付的資本成本和時間成本,使稅費支付過程更快、更好的感受和更強的隱私。
一方面,數字人民幣錢包不再有開戶網點的概念,可以很好地處理納稅人跨省簽訂三方協議繳納稅費的問題。比如納稅人臨時來某個地方經營,不需要在當地重新開立銀行賬戶,只需要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簽訂三方協議即可繳納相關稅費,可以有效節省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用數字人民幣錢包分配跨行跨區資金,不收取手續費,可以節省資本成本。
從稅收征管的角度來看,探索數字貨幣的特點也會在很多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根據數字貨幣“支付即清算”的特點,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和技術,納稅人可以立即繳納稅款,提高征管效率;另一方面,根據數字貨幣“可控匿名”的特點和“依法可追溯”的原則,在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可以有效跟蹤資金流入,從而更好地進行稅務稽查,提高稅收征管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數字貨幣有利于促進財政數字化轉型
中國的財政收入主要包括稅收和非稅收。其中,國庫經收的稅務業務不同于普通支付結算業務,涉及稅務、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和客戶。在轉移資金的同時,需要對不同的系統進行會計。因此,實現數字貨幣納稅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和業務挑戰。
比如在系統更新和會計核算方面,各運營機構可能已經在總行和總局完成了系統建設,但分行和分行還是需要重新對接,實際應用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大部分地區的數字貨幣繳納稅費都是通過開通賬戶錢包簽署“三方協議”來進行的,還需要推動銀行端數字貨幣繳納稅款、電子稅務局App數字貨幣繳納稅款、線下終端繳納稅款、數字貨幣退稅等應用領域的落地。
業內人士認為,數字貨幣有助于提高財政治理的信息透明度,提高預算編制、執行和績效評估的效率,規范財政資金收支體系,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數字貨幣廣泛應用于規范財政集中收付流程、加強政府采購業務監管、完善專項轉移支付管理等方面。
然而,在移動支付網絡中,數字貨幣在金融治理中的應用需要一個匹配的領域模型、規范和工作流程。數字貨幣引入后,需要重塑和重建金融資金管理機制和流程,以滿足數字貨幣形式下的資金運行和監控。此外,還需要建立和完善數字金融與數字貨幣緊密結合的管理機制,頒布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從匹配系統出發,提高金融數字化轉型與數字貨幣的契合度。
目前,隨著金融普惠的實施,數字貨幣賬戶松耦合的特點可以幫助更多沒有銀行賬戶的客戶以更低的門檻接觸金融服務,而政府服務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更容易地完成各種生活政府服務的支付,作為剛需與數字貨幣的融合。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