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大食品觀念,建立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多渠道開發食品來源。
如何更好地理解大食物觀,如何因時制宜地實踐?記者采訪了“新華視點”。
食品消費觀念的改變
專家指出,實施大食物觀的關鍵在于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三個擴張”:實現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土地資源的擴張,從過去的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的擴張,從單一的供給側管理向需求側管理拓展食品安全政策。
據農業和農村事務部統計,中國人口超過14億,每天消耗70萬噸糧食、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表示:“在管理和管理耕地的同時,樹立重大食品觀念,有效生產和供應市場需求,產生多元化的供應體系尤為重要。在保證“米袋”的同時,保持“菜籃”的穩定性。、把“油罐”端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城鎮居民的人均糧食消費從1978年的152KG減少到2021年的124.8KG,村民的人均糧食消費從1978年的248KG減少到2021年的170.88KG。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表示,長期以來,80%的中國食物來自晚餐,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今,晚餐越來越不“主”、副食越來越不“副食”,普通人從“吃飽”到追求“吃得健康”。符合每個人食物結構的變化趨勢,是樹立大食物觀的起點和落腳點。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青表示,從傳統的糧食安全觀向新時代的大食物觀轉變,建設高質量、高效率的生態農業已成為加快農業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建立大食物觀有利于構建新的食品安全體系。
探索多元化供應
采訪中,記者發現,各地結合資源環境,因時制宜地實踐大型食品觀念,擴大食品供應。
中國擁有豐富的水面資源。通過發展水面生態漁業和深海魚類養殖,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優質蛋白質食品資源。一些沿海省份正在積極探索向河流和湖泊索要食物。
山東海岸線超過3500公里,約占全國六分之一,海洋資源豐富。依托這些“藍色糧倉”,山東作為海洋牧場建設的綜合試點省份,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野生養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在一些地方向植物動物微生物需要熱量和蛋白質。堅果、野生水果、優質食用菌等資源在東北廣闊的黑土地上豐富。如今,木耳等食用菌已經成為一個大產業。許多當地公司主要從事食用菌種植和菌種研發,有效滿足市場對食用菌的多樣化需求。
位于“黃金奶源帶”的內蒙古,抓住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畜牧業。
設施農業是利用工業生產理念和工程設計為農作物創造合適的生長環境,實現高產、高質量、高效率目標的農業生產方法,也是踐行大食物理念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張友軍表示,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農業設施技術的發展與整合可以有效改善農業對生態資源的依賴。
近年來,以“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為代表的生產基地,利用物聯網和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在蔬菜總值居全國第一的省份山東。山東還提出,要重點推進日光溫室的適用性、塑料溫室的規范化、連棟溫室的規?;?、蘑菇房和培養房的智能化。
優化改善居民膳食結構
記者發現,各地都在積極完善相關政策,促進食品供應從單一生產向多元化供應的轉變?!逗邶埥‘a業振興行動計劃(2022-2026年)》提出,要推進農副產品深化加工,打造踐行大食物觀的先鋒;《福建省“十四五”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實施方案》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適應氣候優勢,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
接受采訪的專家指出,未來有必要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以方便實踐大食物觀。加強規劃指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引導資源、技術和人才進一步聚集到設施農業,提高設施綜合生產能力。
華南農業大學農村振興研究院教授羅明忠表示,要堅持培養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的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從而推動農產品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
隨著大食品概念的普及,我們應該在全社會樹立食品消費的新概念,促進居民飲食結構的改善和優化。特別是全面普及飲食營養和健康知識,鼓勵減少、營養、健康和綠色消費,反對浪費食物。山東省營養學會理事、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韓磊表示:“通過營養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人們可以建立合理、平衡、適當的食品消費新理念。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