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2023年農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于2023年13日正式發布,也是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中央1號文件。文件指出,堅決保障糧食安全,避免大規模貧困,扎實推進農村發展、農村建設、農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建設宜居、宜居、美麗的農村。
強國必須先強農,強農才能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世界百年來前所未有的變化加速了演變。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共存、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因素增加的階段。保持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基本領域尤為重要,不能丟失。因此,必須把處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全面推進農村振興,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密切關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生產和供應”放在首位,強調確保全國糧食生產保持在1.3萬億公斤以上。各?。ㄗ灾螀^、市轄區)應穩定面積,注重單一生產,努力增加生產。
農業和農村事務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曹輝表示,去年年底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和安全供應一直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突出了在新的發展模式下堅持中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在過去的2022年,面對疫情、災情等諸多困難挑戰,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九連豐”,產量達到13731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完成了糧食生產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效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實施新一輪提升糧食產能千億斤的行動。
要提高糧食產能,首先要“夯實基礎”,即落實糧食藏在地、糧食藏在技術上的戰略。在“土地”層面,中央一號文件要求不僅要保持耕地數量,還要“嚴格管理耕地占補平衡”;在“技術”層面,中央一號文件建議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先進農業機械研發推廣。
提高糧食產能還需要“強化政策”,完善農民種糧盈利、地方抓糧負責、盡職盡責的機制保障。2022年,中國繼續提高水稻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三次向實際糧食種植農民發放400億元一次性補貼,比2021年翻了一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建議繼續提高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合理確定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穩定水稻補貼,完善農產品供應穩定的應對機制。完善主產地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糧食生產縣獎勵資金規模。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說:“要繼續提高糧食產能,重點是提高單一產能。種子是關鍵。同時,提高播種、澆灌、病蟲害等田間栽培管理的良法也非常重要。它需要現代技術設備和農業機械設備。此外,要提高糧食產能,還要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落實黨政同責,完善糧食種植農民收入保障體系,完善主產地利益補償機制?!?。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沒有大規模的扶貧底線是全面促進農村振興的另一項底線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鞏固和擴大扶貧成果,堅決保持不發生大規模扶貧的底線;增強扶貧地區和扶貧人員的內生發展動力。
擺脫貧困,致富。中央一號文件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重點項目,提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農業經營效率,賦予農民更充分的財產權益。
農業和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記文說:“與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正常支持,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促進扶貧人口持續創收不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全體農民就業增收,實際上對扎實推進共同繁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薄?/p>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提高;加快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護制度;深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者;探索資源分包、物業租賃、中介服務、資產投資等多元化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途徑。
“今年,在促進職業技能提高的基礎上,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對靈活就業人員、返鄉人員和超齡農民工就業增收的支持和保護?!蓖跤浳谋硎荆車鴥韧馊丝诤徒洕l展形勢的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正在發生系統性和根本性的變化,并對確保農民工穩定就業增收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新形勢下拉動國內需求的前提,也是促進中國穩定團結的必然選擇。
中央一號文件還部署和規劃了扎實推進宜居工作和美麗農村建設,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農村治理體系,加強政策保障和制度機制創新。文件建議完善農村振興多元化投資機制,堅持農業和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的優先保障領域,鞏固地方政府的投資責任,穩步提高農業和農村土地出讓收入的比例。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