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這是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發展,對改善農業資源配置、保障中國食品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多樣化的食品供應體系有兩層含義。一是拓寬食品供應渠道,提高食品來源結構的多樣化水平。除了向耕地和植物和動物索要食物外,還應進一步開發草原森林和海洋資源,探索微生物和生物工程的技術潛力,加強對非常規農業生產空間的研發和應用。二是增加食品供應類型,提高食品和商品構成的多樣化水平。除了食品,還應增加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種食品的供應,既保證了傳統的糧食安全,又保證了肉、蛋、奶、果、油、糖等非糧食重要農產品的供應。
構建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有利于提高我國食品供應安全水平。近年來,我國食品供應的整體對外依賴度呈上升趨勢。隨著全球市場不確定性的加劇,食品供應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中國仍有大量的土地資源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除了19億畝耕地外,我國還有30多億畝森林、4億公頃草原和300萬公頃海洋,但草原、森林和海洋提供的食品在食品供應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家的土地資源發展將大大大幅提升,這將會增強。
構建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有利于滿足城市居民的變化和食品消費需求的提高,增強食品供應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匹配。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費需求加快升級,呈現出糧食消費下降、肉、蛋、奶、果蔬等非糧食消費快速剛性增長的多元化趨勢。但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速度仍滯后于食品需求結構的變化速度,導致食品供需偏差、過剩和短缺并存的結構失衡,成為影響食品供應安全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主要矛盾。構建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需要滿足新的食品消費結構
構建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應以資源條件為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和技術支撐作用。在承認糧食以外其他食品生產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根據資源條件和優勢,實現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扭轉單方面強調糧食增產造成的資源錯配、相應的效率損失和環境風險。構建現代食品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根據適應市場需求和匹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要求,通過提高食品供需在空間上的匹配,降低食品的大規模、長途運輸,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和消耗,促進食品工業綠色優質發展,保證食品供應的可持續性。構建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盡快彌補各種食品在生產中的技術短板,提高產業鏈的機械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強生物資源和生物技術的綜合利用,促進種類、農業和農業機械的協同創新,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水土資源短缺、勞動力成本增加、資源環境收緊等約束。
目前,建立多元化的食品供應體系,需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提高糧食結構,提高糧食供應保障水平。保證飼料糧供應是提高肉、蛋、奶等畜產品供應能力的前提,是構建多元化食品供應體系的必然選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飼料糧的播種面積比例遠低于動物源營養在食品消費中的比例,飼料糧的短缺與糧食的共存成為當前農業的主要結構問題,導致飼料糧進口價格上漲,同時增加了糧食種類的飼料消費比例。糧食類型從食用消費向飼料消費轉變,飼料糧食供需緊張與糧食類型總消費供需緊張的關系相互傳遞,加劇了農業資源的不匹配。研究發現,在保證糧食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適當調整糧食飼養結構,將有助于提高糧食多樣化供應能力。提高飼料糧供應保障水平,不僅要促進糧食生產存量結構的調整,還要明確飼料糧在提高新一輪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方面的優先事項,加快飼料糧生產條件,加強技術和政策支持。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