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種一粒小米,秋天收獲一萬粒小米”。耕作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次,也是一年收獲的前提。近日,農業和農村事務部召開全國春季栽培技術和春季耕作準備視頻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春季耕作管理的各項任務,努力在夏季獲得糧油豐收,為穩定增長、穩定價格、增強信心提供堅實支撐。
當前,春耕備耕熱潮在各地掀起,田管等各項工作壓茬推進,牢牢保障糧食安全,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穩定區域提高效益
翻地破土,鋪地膜保土...春天回到地面,生機勃勃的農耕畫軸在中國緩緩進行。今年,中國將確保糧食種植面積超過17.7億畝,春耕備耕是“第一關”。
許多地區傳來了進展順利的好消息。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信息,廣東目前在田夏收糧油作物生長良好,耕作意向面積穩步增長,早稻意向面積不斷增加。據分析,今年廣東春耕備耕條件較好,根本原因是農業時間相對充足;生產用水充足,氣候元素良好;農資供應充足,鉀肥供需矛盾減少;農業支持政策持續,保護糧食主動性。
在重慶,農民抓住有利時機,在整個土地上育苗。今年,水稻播種面積將保持在1000萬畝左右。在湖南,春耕技術指導小組深入農村,關注油菜生長的關鍵時期;在廣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推進,全區計劃糧食總產量超過1393萬噸。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告訴本報記者,夏季食品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夏季獲得的小麥占糧食的40%,因此做好麥田種植技術非常重要。
根據農業和農村事務部最新的農業調度,冬季小麥和油菜種植面積穩步增長,冬季小麥在農田面積超過3.3億畝,生長優于去年;冬季油菜生長總體正常,超過1.1億畝。
做好農資保供穩價工作
“利用差距,趕緊買種子和肥料?!痹谌珖鞯氐氖袌錾?,農民已經開始購買種子、肥料、農藥等耕作材料。在供應方面,相關部門也盡快采取行動,穩定農資供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春耕肥料供應穩定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動當地肥料生產企業縮短停工時間,努力開工生產,提高產能利用率,做到“能開就開”。通知還安排了生產要素的供應,提高了流動效率,做好了儲備和進出口調整,規范了生產經營秩序,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
目前農業資源供應如何?孔祥智表示,農業資源供應在分析和判斷過程中沒有問題?!皬呐c我們保持密切聯系的當地農業社會服務公司和農村供銷合作社來看,農業資源儲備充足。去年以來,國內公司積極準備化肥等農業資源的供應。比如鉀肥生產強省支持鉀肥公司提高鉀肥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鉀肥自主供應能力。而且我們有一定的農業資本‘家產’和‘庫存’。預計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農業資本供應將進一步穩定?!?/p>
據監測,今年春耕生產的玉米、大米、大豆種子供應量為38.6億公斤,能夠滿足種子生產的需要。預計耕作過程中化肥總供過于求,氮磷肥供應充足,鉀肥供需緊張趨于緩解,農藥和農膜供應能夠滿足耕作需要。
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無人機不僅可以拍攝,還可以播種!”農業無人機可以在田野上來回穿梭,一畝地的播種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隨著科技的發展,高效的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耕作的主力軍。
農業和農村事務部最近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播種質量的通知》。文件強調,要加快主流機播產品升級和設備更新,引導農民機器人“選擇好機器”、好好利用機器,鼓勵補貼優質機器播出,促進大規模推廣應用。耕作,“三夏”、“雙搶”、加強提升機播作業質量指導服務,是“三秋”重要農業階段。
據悉,目前中國麥、玉米、稻三大糧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收益分別超過97%、90%和85%的農業機械設備顯著提高了糧食收獲的貢獻率。預計中國在耕作期間可投資2200多萬臺農業機械和工具。現在大部分農業機械都修好了,正在陸續投入春耕生產。
在廣東湛江、茂名、汕尾等沿海地區,水稻育苗已經開始。為了避免高峰期農業機械和人力短缺,一些大型農民已經陸續耕耙種植早稻。據農業和農村事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將加快實施農業機械設備補短板行動,加快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高質量高效發展。
孔祥智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規定,要保證全國糧食生產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各省(自治區、市轄區)要穩定面積,以單產為主,爭取增產。目前,各地順利開展耕作準備將有助于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