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優雅的古琴演奏,我一秒鐘就去了陜西省Xi安群藝術博物館9樓,進入了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第一個展覽館。在Xi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示柜里,無數的綠色和紅點閃爍著我。我隨便選了一個,彈出了Xi安鼓樂傳承人何忠信的采訪視頻……”這不是一個夢幻般的廢話,而是一個Xi安市民通過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3600°“云”探館時VR全景系統的感覺。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產業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和新傳播技術的應用,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正在以“演變”為主客共享的Xi安文化接待室,依托1萬多件展品、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主動規劃路線的導游、直播“網絡名人”。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站式“打卡”
“陜西文化博大精深,藝術氛圍濃厚。在這次瀏覽中,我深刻認識到,群眾文化和民俗風情是歷史和人文的精致結合,是黃土上的杰出創造?!标兾骺萍即髮W的朱說。
“這是一個有趣的博物館,這里的娃娃和模型都很棒。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展品都來自民間和傳統。它們屬于公眾,有靈魂。我真的很喜歡這里?!奔~卡斯爾大學的安德魯·勞留言。
作為記錄當地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和繼承方式是貼近人民,融入現代生活。“博物館位于人們藝術博物館的樓上。與大多數博物館不同,它是一座獨立的建筑,不能停在門外。然而,近年來,導游和研究機構經常主動來到博物館,將游客和學生送到博物館?!盭i安人民藝術博物館、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館長白利群說。
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在Xi安人民藝術博物館(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的基礎上逐步開發建成的。2012年5月上市,2016年升級改造后免費向公眾開放。目前,博物館位于Xi安人民藝術博物館7至9樓,直接間接用于展覽、倉庫、辦公面積4000平方米,展廳總面積1500平方米。在行政管理方面,Xi安人民藝術博物館、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屬于三個品牌,由Xi安財政支持。
雖然“隱形”在建筑內,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作為陜西省文化旅游廳、省教育廳命名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之一,日益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研究機構和外國游客一站式了解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打卡場所。西安群藝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來博物館的游客越來越多,平均每年有3人。
有形實物展示無形文化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現代生活中很難找到的舊物件,比如紡車、手推獨輪車、風箱、草鞋、糧倉、指南車、鐵和古代造紙工具。關中大型泥塑集團《關中記憶》,由農民藝術家、陜西工藝美術大師苗春生創作,令人震驚。1300多個泥塑小人表情不一樣,馬樁、劇場、店鋪都很驚艷……”一位觀眾在小紅書上寫道。
泥塑《關中記憶》全景再現了20世紀50年代長安新年期間觀看戲劇、市場和社會火災的三大經典場景。它展示了關中地區過去的社會生活,也是關中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根源。Xi安群藝術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副主任李青說:“老一輩民間藝術家給我們留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凝聚了鄉愁和農業文明。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收集和傳播傳統文化。博物館遵循“真實、完整”、圍繞Xi安關中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生動傳承,重視實施”的策展理念,促進觀眾融入民俗文化,了解和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最大的特點是用有形物體展示無形文化,定期開展活態展示、表演、互動、傳播活動等。,突出傳承人的主要地位,重視活態傳承,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博物館教育理念中的作用?!盭i安群藝術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主任張俊杰介紹,博物館三個展廳展示了100多名傳承人,重視傳統工藝生產過程的積累和展示,重視關中特色生活場景的再現和展示,重視物質展示與多媒體、網絡展示的結合,使博物館成為西方式遺產
進入大眾傳播非遺知識
“我愿意做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宣傳員,不計得失,履行志愿精神,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30名“紅領巾”成為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舉辦的“振興我強國”——青少年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志愿者。
現場宣誓后,小宣傳員楊新冉和朋友們手持宣傳資料走上街頭,向路過Xi安群藝館門口的行人發放了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圖冊和彩頁,不時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Xi安群藝館、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創新展示和傳播方式方法,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景區、進入社區、進入山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一系列活動,讓廣大市民和游客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比如2022年8月開展的“小志愿者尋找‘古藝’長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之旅”活動,帶領青少年進入魚化泥,被稱為制作技能傳播學習中心、古琴傳播學習中心。
“未來,在不斷提高Xi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知名度的同時,我們將繼續搭建和利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互動平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讓古代文化和技能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白利群說。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