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八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繼續做好當前經濟發展工作,促進年初經濟穩步復蘇。
能源和電力不僅是反映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在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能源產業充分發揮了提高能源生產和供應保障能力的作用。民生能源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跨省輸電通道規劃加快,核電發展積極有序,油氣增產增供,新能源基礎設施興未艾。
據估計,2023年,我國風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4.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4.9億千瓦,原油產量將達到2.05億噸,天然氣產量將達到60億立方米以上,水力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4.23億千瓦,核電新裝機將達到289萬千瓦...
春天經常來得早。能源產業從沙漠到島嶼,從城市到農村,從工廠到田間,按下“快進鍵”:東南海風扇轉得很慢,西北戈壁風景基地的建設如火如荼。大量重大能源項目密集開工,加快推進,不僅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煤、電、油、氣保障,也為優質經濟增長注入了澎湃動力。
努力工作,努力開始新的局面。
“開始工作!”1月28日,在兔年第一個工作日,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在2023年第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啟動儀式上宣布,795個重點項目正式啟動,包括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二期、榆林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50萬噸/年DMC項目、黃陵礦業智能煤礦智能礦區建設等??偼顿Y5646億元,同比增長26.3%。
與大局有關。最近,“春節第一會”、“動員會”、“集體開工儀式”在全國各地舉行,全面吹響了促進經濟增長的號碼。煤炭化工、高壓、風力發電、光伏等重大能源項目無疑是今年投資建設的重點領域。
內蒙古要求加快建設大型景觀基地、源網負載儲存、景觀制氫等場景項目,努力重塑新能源領域的“工業內蒙古”,并網安裝2500多萬千瓦,擴大場景應用規模1000多萬千瓦。
青海提出推進首批1090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并網建設,第二批700萬千瓦全面建設,第三批1000萬千瓦計劃目標獲準,李家峽擴大能源并網發電,加快羊曲、瑪爾擋水電站建設,建設哇、同德等抽水蓄能電站。
新疆決定推動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共同開發油氣資源,大力發展高檔聚烯烴等精細化工產業。同時,建設一批大型現代智能煤礦,推進“新疆電力出口”配套煤電和新疆煤電支持項目。
能源企業也忙于生產、搶訂單和投資項目。。。努力“跑”!在東方電機生產線上,抽水蓄能、重點核電、清洗低碳熱電等核心設備制造現場如火如荼。在國家能源集團,第一個月的生產經營迎來了“好局面”。全月發電、鐵路貨運、船舶貨運、化工產品銷量均超過計劃,自產煤產量持續16個月,達到峰值5000萬噸。
網絡投資在促進宏觀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透露,2023年中國電網投資將超過5200億元,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我們將進一步擴大我們的職位,穩定我們的就業。2023年,我們計劃再次提供4萬多個職位,建設5個抽水蓄能電站。
在中國的道路上,能源項目的建設正在掀起一股熱潮。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所的優勢林伯強表示:“近年來,國際能源需求持續緊張,價格昂貴,供應鏈嚴重混亂。能源產業具有投資大、產業鏈驅動作用高的特點。此時,加快能源項目建設非常重要,既保證了國家能源安全,又為產業的持續復蘇提供了豐富的“血液”,通過大規模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
促進內需綠色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工業發電量超過8.4萬億千瓦時,比去年增長2.2%?;鹆Πl電增長0.9%,水力發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增長5.3%,比去年增長0.9個百分點。據初步計算,2022年,與去年相比,能源消費總量增長2.9%,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0.8個百分點,煤炭、碳和碳的比例增長0.2個百分點,石油的比例減少0.6個百分點。
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綠色投資,在“雙碳”目標下,正成為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舉了一個例子:“推進以綠色低碳轉型為重點的重大能源項目投資建設,如跨區域輸電通道、新能源基地等。,可以帶來擴大國內需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增長、穩定就業、引導民間投資等經濟效益。“十三五”期間,中國電網投資700億元完成抽水蓄能建設,推動上下游產業投資近2300億元,提供10萬就業崗位。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產業將推動中國GDP增長2.5萬億元,提供402萬電力。
能源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華能集團董事長溫樞剛表示,將牢牢把握綠色轉型的發展方向。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安裝比例將達到50%以上,新能源安裝將超過8000萬千瓦。三峽集團董事長雷明山提出,要做大綠色能源業務,精益經營長江主流梯階樞紐,高效推進水電儲蓄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新能源發展。據國家能源集團介紹,光伏、光伏、江蘇、中國、浙江、中國、浙江、中國、浙江、中國、浙江、中國、浙江、中國、中國、中國、中國
袁家海認為,未來投資建設的重點將繼續轉移到新能源和源網絡的聯合儲備方向。水電投資將繼續推進西南。第四代核電和小核電在可靠性和經濟性方面的突破將加快核電的投資和部署?;痣娡顿Y的重點將轉變為靈活性轉型、節能減排轉型和供暖轉型,支持系統的靈活性,實現清潔高效的應用。為了解決以短期電化學儲能和長期氫儲能為代表的新儲能和需求側資源的廣闊投資前景,解決了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帶來的電力供需平衡問題。
優質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向鮮明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全社會用電數據,2022年三大產業用電量呈上升趨勢,體現了中國經濟穩定復蘇、活躍度提升的良好趨勢。業內預測,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生產活動將加速恢復正常,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將明顯恢復,預計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將大幅增加。在這種背景下,能源項目有了更好的市場支撐,能源項目建設和社會經濟增長有望產生更好的互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推進重大能源項目并不是簡單的增加投資,而是在調整能源結構、提高供應質量的基礎上尋找高質量的產業發展。例如,煤炭和碳是內蒙古的支柱產業,但如果我們只是害怕產量,不延長產業鏈,提高轉化率,我們就無法改變“挖煤賣煤”的簡單局面。例如,國家鼓勵“適度提前”規劃供電措施,但當地單獨規劃不匹配、不連接、不同步可能導致無效投資。盲目從眾煤炭電力建設和新能源項目可能會增加供電系統的壓力。
袁家海建議,能源電力工程建設不僅要防止發電裝機不足造成的缺電風險,還要防止結構性矛盾造成的缺電風險,如煤電基荷發電能力過大、靈活性不足、新能源大規模并網超過系統消耗能力、用電能力缺乏彈性響應能力等。,并堅持將供電系統結構的轉型和整體改進作為提高供電能力的主要起點。
對企業而言,投資和建設也應計算經濟賬戶。國家電力投資董事長錢志民強調,要采取各種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和發展質量,努力全面建設國際綠色能源公司,“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資本回報質量和業務效率的‘認可’。
“技術創新可以給企業帶來投資回報。林伯強指出,風能發電、光伏、氫能、儲能等領域發展迅速。掌握核心技術可以幫助中國企業從資源和產品出口轉向能源技術和標準出口,從而更好地開拓全球市場。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應發揮核心驅動作用。袁家海指出,要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突破一些顛覆性、變革性的技術,支持碳中和,從先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綜合利用、新的供電系統及其支持、安全高效的核能、綠色高效化石能源綜合利用、能源供應數字智能等方面推動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