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護是河流保護和治理的基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期水土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加快黨委領導、政府、部門合作、全社會水土保護工作模式的建設,全面提高水土保護性能和生態產品供應能力,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有力支持。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不斷呈現“雙降”趨勢,對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的來說,我國土壤侵蝕面廣,部分地區嚴重,預防效果不牢固,預防任務依然繁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四屆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了更高的安排和安排。
根據《意見》,到2025年,水土保持體系和工作體系將更加完善,管理效率將進一步提高,人為土壤侵蝕將得到充分控制,重點地區土壤侵蝕將得到充分控制,土壤侵蝕將不斷改善,全國水土保持率將達到73%。到2035年,全面生成系統完整、協調高效的水土保持體系機制,全面控制人為土壤侵蝕,全面控制重點地區土壤侵蝕。我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5%,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提高。
“意見”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從過度干預、過度使用到自然修復、休息、休息,建立嚴格的土壤侵蝕保護監督體系,維護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問題為導向,保障民生。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有效解決水土保持領域最關心、最直觀、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充分發揮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增強人們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堅持系統治理和綜合政策。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統性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全面推進景觀、森林、湖泊、草沙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因時制宜,科學落實政策,堅持不懈,長期努力;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堅持政府和市場的努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改革措施的系統整合和準確努力,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意見》從全面加強土壤侵蝕保護、依法嚴格人為土壤侵蝕控制、加快重點土壤侵蝕控制、提高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加強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
例如,在全面加強土壤侵蝕保護方面,本意見要求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和土壤侵蝕敏感脆弱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統籌布局,加快重點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的實施,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等區域的綜合生態保護和修復。關鍵是河流根源區、重要水源區、水蝕風蝕交錯區等。,全面實施土壤侵蝕保護。以農田生態系統為重點,完善農田生態系統,完善農田生態系統
根據《意見》,建立以遙感控制為基礎、以重點監督為補充、以信用監督為核心的新型監督機制。全覆蓋、正常水土保持遙感控制,全面監測、及時發現、準確判斷人為土壤侵蝕,依法嚴格查處有關違法行為。加強對土壤侵蝕造成的生態破壞的處罰,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依法嚴格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評價。加強部門間的協調、監督和聯動執法,建立黨的信息聯動,建立和發現有關違法行為。
《意見》強調,要加快土壤侵蝕重點治理,全面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提高質量和效率,全面開展大流域綜合治理,如大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巖溶區、南水北調水源區、三峽庫區等重點土壤侵蝕區。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促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供更多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態產品。
在提高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意見》要求地方政府根據國家和流域的水土保持計劃,及時制定或修訂本行政區域的水土保持計劃,合理確定水土保持目標,明確避免土壤侵蝕的規劃和任務。加強規劃,實施跟蹤、監測和評價。實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評價獎懲制度,將評價結果作為領導小組和干部綜合評價、評價和責任調查、自然資源和資產離職審計的重要參考。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水土保持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