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冬奧會全過程碳中和,所有場館綠色供電100%,賽后永久場館利用率100%。在最近發布的《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后)》(以下簡稱《報告》)中,系統總結了北京冬奧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和工作效果。
與此同時,考慮到生態保護和氣候問題,北京冬奧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新形成了大型活動可持續管理的“北京方式”。
生態優先
完成2個賽區的生態修復
2022年1月21日,一只豹貓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技術官員羅述金的視野中。不到兩周,豹貓還在賽區出現過兩次。
豹貓是中國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第一次出現在2022年1月31日下午2點,高山滑雪速度項目終點區正在組織排練頒獎典禮。第二次出現是在2022年2月3日中午,一名比賽記者在雪道旁的森林里拍攝了一只豹貓。在延慶場館建設中,豹貓也被安裝在賽區周圍的紅外相機捕捉到。
豹貓的出現是因為北京冬奧會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從場館規劃、設計、運營、賽后應用的全過程來看,北京冬奧會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的優先原則。
張家口賽區和延慶賽區位于北京冬奧會山區,動植物豐富。在兩個賽區生態環境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根據規劃避讓、地方保護、近距離保護、搬遷保護等原則,創新實施多項生態恢復措施,促進賽區生態恢復,將賽區場館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此外,北京冬奧會在場館建設中采取了各種措施,確保延慶賽區、張家口賽區及周邊地區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以及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以減少對它們的影響。延慶賽區及周邊地區有200多臺紅外開啟相機,監控動物分布范圍、活動軌跡、種群數量等信息。
在照顧“土壤”的同時,北京冬奧會也在努力減少會議期間產生的垃圾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標準處理后,廢水變成回收水,用于道路澆筑、綠化和廁所清潔;固體垃圾分類,冬奧會座椅套變成文化創意文件包。一系列措施實施了生態環境保護。
低碳管理
整個綠色電源供應100%。
北京冬季奧運會于2022年2月4日正式開幕。開幕式當晚,一朵巨大的雪花緩緩起飛。雪花中心的火炬是奧運會上最小的主火炬,也是冬奧會歷史上第一個氫燃料火炬。
報告指出,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用“不打火”代替“點火”,用“微火”代替往屆奧運會燃燒的大火,成為雪花般圣潔靈活的小火焰,與傳統火炬相比節省了99.9%的能源消耗。從北京冬奧會開幕到3月13日,殘奧會從主火炬共用氫氣266KG閉幕。與傳統主火炬相比,主火炬燃燒減少了約9860噸二氧化碳,進一步凸顯了綠色低碳的理念。
會議期間,北京冬奧會組委會探索建立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和碳中和機制,實施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等減排措施,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所有碳中和,采取實際行動提供樣品,減少氣候問題、適應和影響。
以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為例。北京冬奧會實現了100%可再生能源和電力的使用,通過應用跨區域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分布式能源和氫能,降低了23.8479萬噸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量,為清潔和可再生資源的應用帶來了示范。
隨著綠色電力交易系統的建立、綠色電力交易平臺的建立和綠色電力模式的直接購買,北京冬奧會首次實現了奧運會歷史上所有場館100%的常規電力消費。北京冬奧會籌劃與比賽期間,25個場館使用綠色電力,總綠色電力約3.7億千瓦時。
值得一提的是,“碳多樣性”也被列入冬奧會。2022年1月19日,“低碳冬奧會”小項目發起“實踐綠色生活到冰雪”行動,利用冬奧會機會,激發公眾參與碳減排熱情,不斷鼓勵和引導公眾實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培養公眾低碳責任感和榮譽感,發揮了良好的社會示范作用。截至2022年2月底,參與人數已達270萬,累計減排頻率超過9000萬,累計碳減排量約為1.9萬噸二氧化碳,在全社會推廣綠色低碳理念和生活方式。
到目前為止,冬奧會已經結束了將近一年,但冬奧會場館的生活仍在繼續——速滑館仍然可以看到每個人俯身沖刺的場景。中國雪橇中心場館的每個人都踩著雪橇從高處滑下來,更多的場館期待著高水平的國際和國內比賽。(據《中國環境日報》報道)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