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數字化轉型,銀聯業務逐漸從支付機構向科技公司和數據公司轉型?!?/p>
在12月9日舉行的銀聯商務2022年平衡論壇上,銀聯商務黨委副書記、總裁王燕芳描述了銀聯商務的公司發展路徑。作為中國支付行業的龍頭企業,銀聯商務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今年也是銀聯商務成立20周年,其發展路徑也值得支付行業借鑒,銀聯商務的發展也是中國支付發展歷史的重要縮影。
支付是國家的基礎
很多新進入支付行業的人經常會問,什么是支付?
這也是大約30年前中國金融電子化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當時,國家領導人指出,金融電子化是我國金融管理的革命性變革,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有利于法制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1993年,“金卡項目”啟動,中國通過一系列方式推動中國金融電子升級。然而,在金卡項目的前一年,在引入世界銀行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后,央行正式啟動了CNAPS(中國現代支付系統)項目。
一開始,金卡項目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促進數控APS項目和其他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實施。數控APS太重要了,這是支付的底層金融基礎設施,就像一棟100米高的建筑的前提一樣。只有打好基礎,未來建成的建筑才能穩定。
從1992年項目啟動,到1996年開工建設,再到2002年試運行,CNAPS花了十年時間闡述,支付是國家重工,是關鍵前提。它關系到國家的方方面面,不能容忍一點粗心。
但2002年,金卡項目進入第二階段,即銀聯的成立。如果第一階段是政策的實施,那么通過銀聯,金卡項目將實現支付的市場化轉變。許多支付老年人回憶說,銀聯成立時,許多金卡項目相關辦公室當地更換招牌,成為銀聯分公司,人員不變,但特點發生了變化。
銀聯的成立才剛剛開始。當時,積累了十多年的支付問題正在等待銀聯和即將成立的銀聯業務來解決。
支付是網絡通用的
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第一張銀行卡。中國進入了儲蓄卡時代,但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空白市場下的“雞蛋”問題。
也就是說,儲蓄卡數量與商家支持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如果沒有足夠的商家支持收單業務,銀行發行動力不足,發行成本高;另一方面,如果市場上儲蓄卡數量不足,這種新的支付方式普及程度不高,商家就不愿意支持收單業務。
實力雄厚的銀行看到了儲蓄卡的發展趨勢,投入人力物力開發發卡和收據市場,因此在發卡數量和業務數量方面具有充分的優勢。然而,不同的銀行卡和企業之間也存在著無法溝通的問題。一個大型企業收銀臺,有幾個甚至十幾個POS的“一柜多機”已經成為常態。
1993年6月,國務院正式啟動“金卡項目”,在上海、北京、天津等18個城市建立了地方銀行卡賬戶交換中心,以促進銀行卡合資和發展,為持卡人刷卡提供更便捷的支付受理環境。
2002年,為進一步推進互聯網通用性,中國銀聯成立,合并了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和18個城市(區域)儲蓄卡網絡服務分中心,為支付系統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標志著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新體系的正式出現。同年,中國人民銀行啟動了大型實時支付系統。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啟動了小批量支付系統,國內支付系統不斷完善。這無疑對國內電子支付驗收環境的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在實現統一的結算和標準后,在處理了“一柜多機”之后,它仍然面臨著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于銀行來說,統一的市場意味著打破原來封閉的生態堡壘。出于自身利益,銀行更致力于發卡業務,擴大其他金融增值業務,投入產出率更高。鑒于網絡建設初期機器、人力等昂貴成本投資的驗收,銀行在早期階段對收據業務并不感興趣。
用更直白的話說,收單業務這種“臟活累活”銀行不愿意做,但當時第三方支付市場還沒有足夠的規模來支撐收單行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出現了銀聯收單位的銀聯業務。
一些老“銀商”曾經與移動支付網絡進行過溝通。在整個銀聯系統中,早期的銀聯業務是一個痛苦、疲憊、“不受歡迎”的部門,但他們非常熱情。每個人似乎都有一種“先鋒”的探索精神。銀聯業務也像支付領域的“黃埔軍?!?,不斷向市場出口人才。過去,許多“銀商”已經成為支付行業、金融業甚至互聯網行業的支柱。
到2016年底,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和積累,銀聯商務服務體系不僅從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三沙永興島到新疆邊防哨所,從西藏吉隆港到山東臨沂革命老區,遍布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甚至滲透到更廣闊的農村田野、山區和漁港碼頭,通過支付為農村經濟振興創造金融服務“高速公路”,讓現代電子支付在廣闊的中國土地上扎根。
到目前為止,網絡上仍有“為什么最初的POS機都來自銀聯業務?”這樣的問題,這是一種肯定,但也是一種質疑。
長期以來,銀聯不僅做結算,還讓銀聯做收據,這受到了“裁判”和“玩家”的質疑。然而,當我們回顧中國收據市場“雞蛋”的早期問題時,我們發現,正是因為最初的“裁判”改變了體育服裝,振興了市場,才有了今天繁榮的支付市場。在此背后,是中國銀聯敢于承擔責任、敢于領先的風格和勇氣,是銀聯多年來面對困難、堅定工作的堅韌和寬容,促進了中國銀行卡市場各角色的形成,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四種方式”。
就在銀聯業務成立十年后,支付市場的活躍水平達到了新的節點,銀聯業務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支付是不斷創新的
2011年,中國首批支付許可證發放,包括銀聯業務、支付寶、金融支付,支付市場化進入新階段。許可證發布后,監管態度和市場反應需要時間。到2012年,即銀聯業務成立十周年,支付市場的活動開始激起。
當時,銀聯商務高管表示,2012年是支付行業市場完全開放的一年,也是新的監管政策、定價機制和行業模式逐步形成的一年。
對此,有人認為,支付市場的開放終于打破了銀聯業務在收單市場的“壟斷”;更有遠見的人認為,銀聯業務不再“孤軍奮戰”,真正活躍的支付市場開始了。
支付許可證最多有271家機構,支付市場前所未有的活躍。從2010年到2020年,中國的網絡機器數量增加了11倍以上,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經濟運行效率。
面對競爭,銀聯業務在內外多個地方都強調,“如果你不敢創新,你就會被淘汰。公司始終強調創新是生命?!?/p>
2015年,銀聯商務前瞻性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提前布局其受理終端,讓這些數百萬終端全面擁抱互聯網,建立“開放移動泛非接受網絡”,完成儲蓄卡、銀聯手機閃存支付、銀聯云閃存支付和各種二維碼支付綜合支付驗收。
不僅如此,銀聯商務還利用人工智能、計算機深度學習等新技術,探索和實現人臉支付、聲紋支付、靜脈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的全面驗收。如今,基于其多媒體自助終端、智能終端和移動應用程序、電腦等終端形式,通過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支付方式,銀聯商務構建了覆蓋海陸空的金融服務生態系統,賦予客戶以完整的支付全場景服務能力的高效運營。
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加速全球數字化升級,支付不僅僅是支付,銀聯業務也再次走到了時代的十字路口。
支付是數字化的起點
是什么導致了支付市場的激烈變化?這是在過去的兩年里,支付從業者一直在思考,并希望找到打開下一個黃金十年的關鍵。
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二維碼支付的普及促進了離線和在線邊界的逐漸消化。同時,隨著互聯網對接收場景的不斷滲透,支付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在支付更重要的同時,它也走向了后端。在SaaS的包裹下,它已經成為一種基本能力。
從控制的角度來看,96費改革、備用金集中存款、直接連接、反洗錢、反電信欺詐等一系列監管措施正在促進行業合規,切斷過去十年支付社會化帶來的“荊棘”,也不可避免地減少支付創新空間、合規為前提,商品同質化程度高。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經過多年的教育,商家從最初對支付便利性的需求轉變為希望通過支付背后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在客戶獲取、客戶獲取、營銷等方面帶來商業升值。
銀聯業務也在尋找,并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2021年,王艷芳提出了“支付銀商”、“升值銀商”、“科技銀商”的“三銀商”戰略定位。
“支付銀商”是滲透到銀聯商業骨髓和血液中的支付DNA,也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
“升值銀行業務”是指在支付的基礎上,通過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促進客戶業務升值和管理升值,實現客戶的高質量發展;
“科技銀行業務”體現在銀聯業務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分布式架構、微服務等技術,協助自身和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
王艷芳介紹,目前銀聯業務每年至少要拿出10%的營業收入,投入新技術應用、科研合作和技術轉化。
在支付薄利化的背景下,這說明了銀聯業務在支付數字化升級中的決心。
經過20年的支付,“支付銀行業務”不再需要解釋,讓支付不僅僅是支付,將是銀聯業務新時代的問題。
在“升值銀行業務”方面,銀聯業務從最初為商家提供相對簡單的財務對賬、積分驗證、會員管理等基本增值服務開始,不斷探索增值服務的新領域。如今,銀聯業務在傳統智能支付終端的基礎上,推出了各種物聯網和智能產品設備,為商業區建設和數字場景升級提供支持。為了促進市場復蘇,促進經濟穩定,銀聯業務通過“全員利益”營銷平臺加強與各種品牌股權資源的營銷合作,幫助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根據近兩年靈活就業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需求,銀聯業務“日常企業人才”產品通過共享經濟企業服務平臺為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搭建橋梁。
在“科技銀行業務”方面,截至目前,銀聯業務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17項,授權專利30余項,軟件作權600余項;銀聯業務應用核心技術的產品和服務收入可占總收入的80%以上,為“科技銀行業務”的明確定位增添了成果。
基于“科技銀商”的“科技銀商”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