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將結束,2023年即將到來,支付行業靜靜地等待著決定,卻沒有決定如何來到“黑天鵝”——“支付機構規則”。
雖然仍處于征求意見稿階段,但《支付機構條例》也對2022年的產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制定已取得階段成果的規章制度
《支付機構條例》的出臺在很多方面都在加快。
2022年兩會期間,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中國銀聯前董事長葛華勇、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央分行行長張志福在內的兩會代表都在加快《支付機構條例》的頒布。
葛華勇作為支付行業的從業者,對《支付機構條例》的出臺提出了更詳細的建議,如加強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明確不能兼營;明確支付機構需要通過清算機構轉賬清算業務;有限支付機構直接為企業設立支付賬戶。
除兩會外,中國人民銀行還在許多地方提到了《支付機構條例》的立法程序。
9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十九屆中央第八輪檢查整改進展的通知》稱,包括《支付機構條例》在內的重要立法修訂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9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新副行長張青松在第十一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提到,要加快《支付機構條例》的立法進程,夯實法律控制基礎。
根據各種官方聲明,《支付機構條例》即將發布,《支付機構條例》草案中的許多內容正在實施。
法律法規正在落地
近年來,《支付機構條例》意見稿發布后,許多內容實際上已經默默執行。
在《支付機構條例》草案中,要求支付機構的名稱應標明“支付”一詞。近年來,許多支付機構開始改名。
上海匯付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更名為上海匯付支付有限公司;福建一卡通網絡有限公司更名為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重慶聯付通網絡結算技術有限公司更名為PICC支付技術(重慶)有限公司。
根據《支付機構條例》草案,同一法人不得擁有2家或更多非銀行支付機構10%以上的股份,同一實際控制人不得控制2家或更多非銀行支付機構。
中國銀聯擁有多種交叉股權,也在按照《支付機構條例》草案的要求進行整改。包括北京數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深圳銀聯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寧波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北京銀聯商務有限公司、上海銀聯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CICC支付有限公司等“銀行”企業都有股權轉讓相關行動。
此外,《支付機構條例》草案中出現的支付信息服務機構是指為用戶提供一個或多個銀行賬戶或支付賬戶的信息查詢服務或電子支付指令信息轉移服務的機構。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康林在今年11月舉行的銀聯合作伙伴峰會上首次提到了這一術語。通過聚合支付技術服務備案的機構被稱為支付信息服務機構。截至12月12日,已有485家機構。
更多不確定性的變化
除落地內容外,許多更具爭議性、影響更深遠的規章內容仍有待處理。
其中,支付機構能否建立公司支付賬戶一直是行業關注的《支付機構條例》的關鍵政策調整;在草案中,只表明支付賬戶為自然人(包括個體經營者)服務。如果公司未來不能從事頂級業務,許多支付機構的生存空間將會更低。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最新發布的2022年Q2支付數據,單位支付賬戶數量為0.31億,同比增長0.18%,說明支付機構的金融服務還在繼續,市場也不小。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目前正在大力倡導數字經濟,這可能會保留支付機構的金融服務權限。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電子商務新形式的發展正在全面展開,許多支付機構也在為跨境電子商務公司提供賬戶服務。與銀行相比,服務更靈活,這也使得支付機構有更好的市場接受度。這可能會說服和控制《支付機構條例》中支付機構企業賬戶服務的市場限制。
在《支付機構條例》議案中,支付許可證有兩種類型:存儲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與香港SVF(存儲支付工具)和MSO(金融服務經營者許可證)非常相似,香港SVF可以發行預付卡,SVF有更高的權限。
新加坡還擁有標準支付機構牌照和大型支付機構牌照(MPI),其中,MPI權限較高?!吨Ц稒C構條例》草案中的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是否可以同時擁有兩種許可證,同級關系還是上下級關系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從國內支付許可證權限的發展結果來看,在線支付和收單業務已成為最終贏家。也許存儲價值賬戶操作將取代在線支付,而支付交易處理將取代收單業務,預付卡可能包含在存儲價值賬戶操作的業務范圍內。
這可能是許多預付卡公司預期的政策變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支付許可證的總數逐漸從271個最高峰下降到200個,大多數被取消的許可證都是預付卡許可證。這一跡象表明,控制不希望市場上有太多的業主。
無論是轉機還是困境,《支付機構條例》都將是2023年支付行業最大的“黑天鵝”。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