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痛苦的消散,2023年將是各行各業充滿活力的一年。年初,移動支付網絡與多方接觸,支付行業逐漸恢復活力,但也充滿未知。
服務銀行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回復了銀行支付業務零費率的合規性,參照“96費用改革”的市場定價機制并不違法。當時,許多人開玩笑說:“支付機構過去不允許0費率,但現在銀行允許了?”但有些人實際上看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銀行必須支付這一塊錢,而不缺錢。
銀行的許多情況也需要服務提供商來“幫助”。例如,在新實施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中,信用卡睡眠卡的比例不超過20%。
另一個例子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Q2支付系統報告中,儲蓄卡數量首次呈負增長。背后的原因是,許多人猜測,長期睡眠卡需要取消,以滿足反欺詐的相關要求。
無論如何,銀行對“客戶獲取”的需求越來越大。
因此,服務提供商利用自身的業務數量優勢和場景優勢,不斷推出銀行賬戶活躍營銷計劃、聯合收據、微信支付寶卡綁定營銷活動、當地生活消費客戶獲取、銀行網點排水、銀行金融產品營銷等。
當微信和支付寶服務提供商成為默認選項時,回歸服務銀行收單外包機構的本質,擴大增量業務已成為許多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從國內到海外
跨境一直是近年來支付行業的熱點領域。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支持新外貿形式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通知》發布后,支付機構的業務范圍擴大到常規項目,支付業務有更多的想象力空間。
從整體市場形勢來看,在強監管的影響下,國內支付市場合規成本增加,移動支付普及階段基本完成,進入股市階段,競爭異常激烈。出海無疑是支付公司尋找新利潤增長點的好方向。
另一方面,從跨境支付領域的角度來看,跨境旅游、國際學生支付和跨境電子商務是跨境支付的三個主要應用領域。三年來,人員進出有限,促使跨境電子商務脫穎而出,各種跨境收款企業源源不斷地涌現。最初更傾向于線下市場采購模式,也進入在線,催生了許多跨境支付公司服務業務形式。
疫情控制開放后,對跨境旅游和留學生支付的支付場景需求開始釋放。
據了解,自去年年底以來,一些支付服務提供商開始關注跨境支付領域,并希望在國外展示行業,或為即將到來的中國跨境游客,特別是東南亞市場提供移動支付便利。
自2022年以來,隨著全球疫情的恢復,螞蟻也明顯開始加大實施跨境數字支付和營銷解決方案的力度,韓國Kakaopay也借助Alipay該計劃將于3月在中國市場大規模實施,使其用戶能夠方便地在中國進行移動支付。Alipay覆蓋的主要區域是東南亞市場,螞蟻的相關產品和系統正是國內服務商所熟悉的。
另一方面,微信支付也表達了出海的積極意愿,東南亞微信支付總監Etienneng表示,將新加坡視為微信的戰略市場。新加坡是輻射東南亞的重要支點,未來很多方都期待微信支付在東南亞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對而言,以網關聚集為主要服務的支付服務提供商在各國的會展資質門檻較低。無論是收購當地團隊更換集團品牌,還是從零開始成立當地團隊,政策限制都減少了。
但另一方面,許多支付者也開始逐漸明白,支付本身并不是一項可以獲得巨大利潤的業務,以支付為切入點,其他服務有更大的利潤空間。
“非拉”的機會
在過去的幾年里,國內P2P貸款和消費金融經歷了一系列的合規培訓,這也迫使許多機構開始尋求出海,為其他金融體系尚未完善的國家服務。但東南亞也從藍海變成了紅海,在一系列混亂之后,當地的控制逐漸更加嚴格。
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經成為新的藍海。隨著“先買后付”商品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貸款業務已經成為許多支付海外企業的新選擇。
相關從業者曾告訴移動支付網,拉丁美洲部分國家金融企業合規貸款年化率高達50%以上,部分國家按周清算工資,使當地消費習慣更加大膽,特別適合新興貸款產品的開發。
但在不良率方面,一些在拉丁美洲推出服務的支付服務提供商已經評估,在如此高的年化率的前提下,10筆貸款可以收回2筆貸款來支付成本。
由于當地專業人員密度相對較低,這些支付服務提供商通常將技術和產品團隊放在中國,而前端服務、風險控制和合規團隊則在當地,這可以使整個服務更加高效。
潛在的變化仍在繼續
2022年,整個支付行業發生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即負責支付線的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被調查。自2015年以來,范一飛一直負責支付。在此期間,他經歷了掃描代碼支付的興起、備用金集中存儲、網絡建立等重大支付行業相關事件,控制在其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支付行業進入“張青松時代”將迎來什么樣的發展,范一飛未來的監管機制是否迎來了新一輪的“血液交換”,給支付行業帶來了隱藏的不安。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前支付部主任溫信祥已擔任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央支行行長,這意味著支付部即將迎來新的領導者,更多的變化可能正在路上。
此外,新年開始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取消了8家支付許可證續展“未知情況”的支付機構,包括騰付通和百聯優利。我相信,更多的“暫停續展”支付機構很快就會有續展結果。
另一方面,自去年各大收單頭部機構收到1億元罰單以來,出現了“肉眼可見”的信用卡收單漲價潮;更加關注以聚合支付為代表的真實業務已成為行業趨勢。
也許很多事情,在“兩會”之后,會更加清晰。在平靜的市場下,是多方的躁動。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