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以下簡稱環境商會)主辦的“2021環境企業家媒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上,環境商會公布了會員企業制定的兩項會議提案的原稿。同時,對于環保企業,參與環保公司的負責人和專家提出了相關建議。會議認為,中長期戰略布局的確定方向是環保公司致力于占領雙碳跑道。
據報道,兩屆會議建議促進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建設,政府加強對當前垃圾處理的監督,協調處理當前的垃圾處理問題。該提案最終將提交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針對我國垃圾的生產和處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政策,不斷增加垃圾處理投資,加強環保監督,促進我國垃圾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在雙碳背景下,環保行業固體廢物處理方向已成為重點領域,但在垃圾處理方面,前端分類和后端混合處理現象增加了垃圾處理成本;在現有垃圾處理方面,也存在垃圾填埋場運行不合規、封閉、非正式垃圾填埋場處理成本高、運行維護困難等問題。
為了促進垃圾處理行業的標準化發展,環境商會建議促進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建設。規范當前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完善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標準體系。對當前垃圾終端處理設施進行“體檢”,改進垃圾處理設施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防止固體垃圾終端處理造成的二次污染。
“科學配備終端處理設施?!痹诃h境方面,建議根據城市發展水平和時代條件,根據垃圾分類配套終端設施建設。重視填埋場“自下而上保障”功能,鼓勵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在未達到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地區,建議以填埋場為核心,建立循環經濟產業園,完善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實現“前端全分類、終端全處理”。
此外,環境方面還建議政府協調處理當前垃圾。完善當前垃圾處理標準體系建設。根據存量垃圾處理現狀,頒布存量垃圾選擇處理標準,明確存量垃圾選擇處理要求,規范垃圾填埋場運行控制,提高垃圾填埋場封閉施工標準。加強對現有垃圾的管理和監督。封閉后,政府應加強對填埋場及周邊環境污染和填埋場的監督。填埋場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跟蹤監測制度,委托專業機構定期對已關閉的填埋場進行跟蹤監測,避免發生安全污染事件。處理商品選擇處理難題。頒布與產品處理選擇相關的激勵政策和國家標準,明確商品資源利用的篩選條件,鼓勵技術創新資源利用商品開放市場的準入條件,增加商品選擇和處理方法。鼓勵企業參與各種生產工藝和合作模式的垃圾處理項目。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當前垃圾處理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鼓勵企業根據不同項目的需要進行技術創新,鼓勵企業以各種形式參與當前垃圾處理項目,實現當前垃圾處理行業的多樣化和良性發展,努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不造成新的污染風險。
除了處理當前的垃圾外,環保公司還面臨著“雙碳”目標下的諸多挑戰。對于環境企業來說,中長期戰略布局的確定方向是占領雙碳跑道。
環境商會會長趙立軍表示,以信息技術和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世界的發展模式。生態環境技術的創新方向也在向多元素、多媒體、多目標的協同預防轉變,更加注重各要素的整合和精細環境的綜合治理,更加注重綠色低碳,更加注重與數字化、智能化的密切聯系。
但由于治理能力不足,產業仍處于廣泛發展、集中度低、商業模式創新不足、資金短缺、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等初級發展階段。近年來,隨著環境基礎設施的結束,產業發展放緩,資本驅動和規模驅動的發展模式面臨考驗,產業利潤減少,下行壓力增加。
“近年來,由于去杠桿化和PPP問題,環保產業出現了一個轉型期,大約有三件事。首先,環保公司正在慢慢從快速擴張到合理擴張;其次,企業以前遇到過各種困難和債務陷阱。,現在通過并購慢慢恢復;第三,碳達峰碳中和給環保公司帶來了機遇,因此環保產業的未來方向必須轉變?!杯h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羅建華在接受《中國工業日報》采訪時表示。
“環境企業要準確服務生態環保產業新需求,注重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質增效、生態修復等方向布局;開放服務界面,服務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增加新能源、節能降耗、綠色制造、資源利用等領域布局;以雙碳為導向,探索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培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壁w立軍建議。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