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更多國產BIM的應用場景
縱覽更多先鋒企業和先行者的創新實踐
關于國產BIM的100種可能
對話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
市政五所所長王紅輝;副所長韋欽平;項目負責人周洲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湖大設計研究院),為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改制后的國有高新企業。在勘察設計行業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的當下,2025年,湖大設計研究院牽頭編制《長沙市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付指南(試行)》。這份指南聚焦不同階段參與方的信息需求,清晰界定各階段模型信息內容、格式與精度標準,旨在打破數據壁壘,推動多源異構數據深度融合,實現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無縫流轉與高效利用,真正達成“一模到底”的目標。
然而,在推進BIM技術落地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挑戰。技術落地的難點究竟在哪?企業數字化轉型又該抓住哪些關鍵?國產化BIM設計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關于國產BIM的100種可能》欄目專訪了湖大設計研究院市政五所所長王紅輝、副所長韋欽平、項目負責人周洲,聆聽他們在市政領域的實踐故事與專業思考。
01 關于技術發展
目前基礎設施建設、建筑行業發展進程正在發生階段性趨勢變革,勘察設計行業從業者對BIM、AI技術發展普遍有較高的關注度……
話題1:面對數字化趨勢變革,設計企業和從業者有哪些難點?
王紅輝:行業變革會涉及建設、運營、設計、施工等多方主體部門,每個環節難點都不一樣,但核心問題主要集中在需求、標準和報酬這三個層面。
需求端的動力問題:以 BIM 技術為例,政策引導是推廣的核心動力。現在大家都在提數字化城市和 CIM 平臺,但具體怎么落地沒有統一標準。如果能把 BIM、AI 等技術作為數字城市建設的硬性要求,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各環節自然會有積極性。否則技術可能只停留在某個環節,沒法打通整個鏈條。
標準體系的缺失:目前交付和驗收規范都不明確,如果 BIM 成果不能實現項目不同階段、不同參與方的數據互通,那它能帶來的效益就很難說清楚。
BIM費用的矛盾:因為需求端未形成硬性要求,BIM 技術常被當作設計附加項,合同里未單列經費,導致企業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難以支撐技術的深度應用和推廣。
話題2:技術的發展能為行業發展帶來哪些新的解題路徑?
王紅輝:BIM 技術是工程行業實現精細化、工業化、產品化轉型的重要發展趨勢,也是行業邁向國際領先水平的關鍵。其價值在于推動管理模式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精細化、工業化、產品化升級,優化行業各參與方的協同效率,為工程管理與技術創新提供新方向。
話題3:市政五所當下數字化技術有哪些探索,成果如何?
王紅輝:我們聚焦工程方案設計領域,推進傳統二維設計向三維設計轉型,我們嘗試過基于奔特力等軟件進行二次開發,目前正在持續應用廣聯達數維道路軟件。在市政道路項目中,BIM 技術在前期方案可視化展示中發揮顯著作用。若需求端問題得以解決,結合技術積累,未來應用潛力可觀。
02 關于國產化發展
目前國際形式變化迅速,國際關系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在BIM技術領域包括廣聯達在內的企業也在持續推進自主研發技術的生根發展……
話題4:面對目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你認為國產化是必選項還是可選項
王紅輝:國產技術產品是行業發展的必要支撐,其語言、使用邏輯與操作界面更貼合國內設計師習慣,可顯著降低學習成本。
話題5:對國產化BIM產品有哪些期望
王紅輝:期望以后隨著廣聯達數維軟件持續完善發展,能成為像工程設計領域的 “CAD” 級工具一樣,推動行業從二維繪圖向三維設計全面轉型,待生態體系完善后,成為設計師出圖與方案設計的標配工具。
03 關于數字化轉型的建議
目前勘察設計領域企業在BIM的探索持續加深,包括政策、賽事等維度也在鼓勵BIM技術應用,
話題6:對企業BIM人才團隊的搭建和分工有哪些建議
王紅輝:未來設計人員對BIM工具的依賴度會持續提升,小型團隊應倡導全員掌握 BIM 技術。隨著廣聯達數維等軟件的成熟,無需延續傳統設計院設立 BIM 中心或電算中心的模式,可推動部門全員熟練應用工具,減少功能崗位細分。
話題7:選擇BIM技術路徑有哪些關鍵點
王紅輝:選技術路徑最關鍵的是要貼合使用習慣。有些國外軟件操作邏輯復雜,上手困難,但廣聯達就沒這個問題,它更符合國內設計師的思維習慣。如果設計師之前習慣用其他軟件,再切換就需要適應過程,需要產品足夠好用讓大家自然愿意換。目前不少市政設計院愿意用廣聯達做道路、橋梁、隧道設計,就是因為它上手快,不用費太多精力學習。另外應該避免技術與應用混淆:明確軟件開發與工程技術應用的邊界,提升實施效率。
話題8:BIM技術應用的成果如何彰顯?
王紅輝:理想的應用場景是,設計階段完成后,施工過程中的工程變更可以直接在三維模型里調整;施工結束后,提交給運維單位的竣工模型和施工過程模型保持一致;運維單位基于這個模型進行管理,最終再將模型提交給政府數字城市平臺。這樣,BIM技術從設計到施工、運維,再到城市數字化建設,價值才能完整發揮出來。
04 關于設計師的成長
話題9:設計師學習BIM技術有哪些能力要求
韋欽平:設計師需以開放心態學習新技術、新軟件,同時夯實專業能力基礎,以保障設計細節把控與跨專業協同效率。
話題10:應用廣聯達數維有哪些感受
周洲:數維是比較容易學習掌握的,比較認可FalconV渲染的功能,希望渲染器能夠出一個漫游路徑的功能,這樣還能更加實用。
05 合作項目案例
湖大設計研究院自23年同廣聯達開展數維道路合作,在多個項目中攜手探索BIM技術的應用。在實際項目中,雙方基于國產BIM應用已交出亮眼答卷,下面通過兩個案例,直觀呈現在BIM技術合作中的實踐成果。
項目1:天心區某道路項目
價值總結:本項目通過采用BIM正向設計模式進行模型快速搭建,在一個軟件中進行了各專業的建模,實現了設計意圖的三維直觀展示,同時基于完成的模型進行了碰撞檢測以及渲染出效果圖和視頻。
應用點1:道路采用三維交互平縱設計,縱斷面動態拉坡,路網相交道路高程數據實時查看,達到精細化、高效的設計。
三維交互平縱設計界面
應用點2:由于項目體量大、建設內容復雜且工期緊張,采用團隊協作模式開展建模設計。項目按道路、交安、排水、橋梁、隧道、景觀等專業分工,通過數維道路、數維管線基于統一坐標基點同步作業,各專業成果最終在數維道路協同平臺合模展示,有效規避設計沖突,提升方案整體協調性與一致性。
多專業協同一體化
應用點3:在繪制道路板塊時智能生成交通標線。交通標志根據標準化模自動拾取布置,也可靈活創建標志版面、布置信號燈組合、交通電子警察、視頻監控等,實現多標合一的應用場景。
自定義版面信息
應用點4:本項目通過剖切各專業整合模型,檢查各專業的構件在平面、立面、剖面位置是否一致,消除設計中出現的各專業不統一的錯誤;同時完成項目設計圖紙范圍內各種管線布設和各專業間碰撞檢查、是否滿足凈高要求等三維協同設計工作,盡可能減少立交、交叉口等重點部位因碰撞引起的空間沖突問題。
管線模型碰撞檢測
應用點5:基于軟件內置的FalconV三維渲染仿真平臺,對道路BIM數據模型進一步優化設計。布置植物配景,賦予不同屬性構件新材質,布置建筑物及車輛行人,實現模型可視化應用。
項目2:岳麓區某道路項目
價值總結:廣聯達數維道路實現方案—渲染一體化,設計師在進行方案設計的同時可以將模型輸出到渲染器中進行效果圖制作,大幅降低了效果圖制作成本的同時,設計師也有充足的時間表達自己的設計意圖。
應用點1:通過內置聯機地圖下載高程以及衛星圖數據為方案設計提供數據支持,節約前期項目成本投入;可以直觀看到設計意圖與相關地物的位置關系調整更為合理的設計方案。
聯機地圖
應用點2:縱斷拉坡較為好用,在設計界面不僅可以平縱視圖聯合進行設計,軟件還可以在縱斷設計界面中直觀顯示相交道路的標高來輔助設計師進行更加合理的縱斷設計。
縱斷設計
應用點3:軟件自帶的渲染器可以實時對模型進行高質量渲染輸出效果圖,渲染器中可以調整時間、太陽方位角、云量,渲染不同環境下的場景效果,降低了項目成本同時也減少了過去與效果圖公司對接的矛盾沖突。
應用點4:軟件支持導入傾斜攝影跟項目模型進行結合,傾斜攝影與三維模型的結合是實景建模技術的重要應用形式,通過多角度航拍影像與三維建模算法的融合,能夠創造出兼具真實性、精確性與實用性的三維場景,方便設計師更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設計意圖,提升設計質量。
傾斜攝影與模型相結合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