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1世紀互聯網、新能源、大數據等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工業進入了智造大變革時代。機器代替人工進入產線工作、實時可視化生產在屏幕呈現、24小時高效“無人工廠”燈火通明,眾多中國制造企業在技術融合下迅速崛起,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蛻變。
工信部數據顯示,自去年9月以來我國智能制造設備產業規模就突破約3萬億元,市場滿足率超50%。自2015年印發《中國制造2025》,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開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長信生態建設初顯成效,涌現了若干轉型領軍企業,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價值鏈協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建立。
目前我國智能制造裝備企業近6000家,先導智能作為全球領先的鋰電設備智能制造供應商,在“智能制造系統關鍵技術”方面深入探索,順應國家政策引導,響應數智化建設要求,從自動化基礎建設逐步轉向對產業協同和創新創造的綜合發展。
“完善基礎”技術發展躋身世界前列
當今世界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世界經濟加速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加快實施以信息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先進制造計劃,我國在世界制造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在技術層面,物聯網、協作機器人、增材制造、預測性維護、智能信息處理等新興技術在新能源設備制造領域不斷滲透,促使我國制造業不斷提升自動化服務水平,降低企業生產的成本,以提升盈利空間。
在技術發展“建基”之初,“自動化”是大多是制造企業轉型智能發展的第一意識。以先導智能的鋰電設備制造發展來看,在2008年,先導智能憑借電容器與鋰電卷繞設備之間的技術交叉點——卷繞技術,切入鋰電設備領域,自此開始邁向了智能制造升級的第一步。
眾所周知,鋰電池的制造工藝具有步驟繁瑣、要求精細的特點。從原材料篩選到制作成型要經歷漿料、攪拌、涂布、輥壓、分切、卷繞/疊片、組裝、化成、分容測試等數十道工序,任一工序實現工藝突破都有可能產生效率越級,正所謂“一子落而滿盤活”。
“動力電池切疊一體”電池設備質量的好壞就與卷繞機和疊片機技術水平密切相關。值得關注的是,在鋰電卷繞機和疊片機效率提升問題上,先導智能似乎早有思考。
在卷繞機技術領域,與傳統的海外卷繞機制造技術不同,先導智能的研發團隊創新的將極片的焊接和卷繞兩道工序運用在同一臺機器上,使得研發機器整合程度更高,使得機器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向著自動化靠攏。而在疊片技術領域,先導智能組建了疊片研發團隊,針對疊片機在高頻、高速運行下,產品制造精度、產品良率和設備穩定性等問題提出系列創新解決方案。
到2015年,先導與IBM合作建立“先導云”和大數據中心,推進ERP系統建設,集成應用數字化協同平臺,其自主開發的“數字化智能工廠系統”實現了與PDM、ERP系統等綜合集成,實現設計高效協同、生產過程精準反饋、工廠生產智能化的初步架構,為之后的整線智能靈活布局,奠定了技術基礎。
2017年,先導智能著力自主研發與合作創新,通過數智技術的賦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完成了對日韓國家疊片設備性能的趕超,打通了鋰電制造整線方案,并利用產業整線的優勢,對行業發展降本提效“痛點”提出針對性、定制化解決方案,先導智能“完善基礎”利用技術創新吸引全球制造龍頭的目光。
當下,先導智能緊跟新技術發展方向,推出復合集流體設備。以復合銅箔磁控濺射設備為例,其沉積速率經過研發已達到1600nm.m/min;水電鍍設備采用專利加持導電系統,效率也提升了近30%;每條生產線每年能降低材料成本約100萬元。
許多優質客戶看到了先導智能創新的研發技術和鋰電產線逐步形成的整線效應,與先導智能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如特斯拉、松下、LG化學、SKI、CATL、大眾、寶馬、比亞迪、中創新航、億緯鋰能、蜂巢能源等鋰電相關企業。
2023年10月,先導智能式披露企業第三季度報,報告顯示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31.86億元,同比增長31.8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24億元,同比增長39.54%;基本每股收益1.4836元。其中,單第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1億元,同比增長31.71%。新增訂單的增加,促使其營業收入平穩增長。
“優化需求”供應鏈協同高速發展
走到鋰電設備高端道路的前列,先導智能花費了二十年的研發心血。和中國制造業轉型相伴相生,這幾十年也是工業互聯網在中國以量變引發質變的階段。智能制造逐步從基礎建設、執行優化向供應鏈集成和協作方向發展。于是,協同企業運營的整體優化需求,實現智能制造,走向定制化、供應鏈協同生產成為先導智能繼“技術升級”后的第二次創新嘗試。
從技術方面來說,整體解決方案的打通可以降低設備生產線的調試成本、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但因為不同廠商的單機設備之間工藝交互并不暢通,各環節設備的控制軟件之間協同性具有局限性,企業需要反復調試,這也就阻礙了整線產能發展進度;但當整線技術投入使用,各設備制造環節銜接更為緊密,自動化水平則進一步提升,智能制造的效率更加具有突破性,新能源設備的數智化建設也得以進一步開啟。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占國內全部制造業投資的比重近四成,推動著傳統產業正在加速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也釋放出更多的增長動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3%、裝備制造業占比達到32.9%,智能制造已然成為國內大部分企業的必然訴求。
智能制造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技術的加速融合使得制造業的設計、生產、管理、服務各個環節日趨智能化。
從智能設計環節來看,先導智能應用先進的設計信息化系統,如模塊化設計(CBB模塊)、網絡化協同設計等,構建起靈活變更裝備設計能力,將電池廠商需求同產品交付全流程業務環節緊密聯結,促使新產品靈活應用,大幅壓縮進入市場的時間。
從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來看,先導智能利用“智造+服務”的模式,將工業生產裝備需要與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集成與融合,從單機智能化形成智能生產線和整線智能車間兩方面著手,使生產出的產品具有可追溯、可追蹤、可定位的特性,將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融入到裝備升級改造中,形成智能化場景的多方應用。
從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務來看,先導智能注重企業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注重人才引進的高水準和高標準。先導智能利用“工業互聯網協同制造”,在制造、管理、產品數據、物流到數據采集監控等方面全流程智能化覆蓋,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知識力量,不斷創新,為客戶提供主動、在線、全球化服務。
由此可見,“數改智轉”下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并不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制造”到“智造”升級。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它是以一種科技力量為支點,在觀念上建立以“協同”為核心的智能制造邏輯。它直接或間接地驅動新能源產業鏈上地各個環節走向智能,推動制造企業完善鏈條,推動其轉型升級。
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內卷”引發的產業升級之風已經吹至新能源的各個領域:小到電池組件,大到機械整車制造,智能制造從大企業、優質企業逐步覆蓋到中小型制造企業,下游各個新能源企業也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現了多領域布局業務的動作?!靶〔娇炫堋睍蔀槠髽I智能制造建設的主體,在同一設計基礎上的智能制造快速迭代也會成為主流。
中國制造業的持續發展,不僅使其成為世界工廠和供應鏈的高地,更是孵化了高新技術進步的土壤,為中國在全球贏得制造業和供應鏈的競爭力奠定了良好基礎。先導智能作為新能源設備智造的先發企業,其新的研發之路仍任重而道遠,未來其價值還將會攀升至何種高度,值得行業更多的關注。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