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作為新能源系統建設的重要支撐,在改善新能源系統友好性、破解電力生產消費、改善負荷需求特點、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無法進一步完善和分離價格機制和商業模式,促進儲能更好地實現大規模、工業化和社會化發展。最近,我們的記者采訪了電力規劃設計院執行副總裁胡明。
問題:目前儲能的主要技術手段是什么?它們的發展狀況如何?
答:目前儲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和新儲能。其中,抽水蓄能是技術最完善、經濟性最好的儲能技術,適合大規模開發建設。截至2022年底,我國抽水蓄能電站安裝規模約為4579萬千瓦。到2025年,抽水蓄能總規模將超過6200萬千瓦。根據《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總投產規模將達到1.2億千瓦。
新儲能是指以電力為主要導出方式的各種儲能技術,包括鋰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不同的技術路線。新儲能受網站資源限制小,布局靈活,施工周期短,可與供電系統源、網絡、負荷等因素密切相關。,有利于平衡新能源電力與電力的關系,提高系統友好性,提高電網彈性,提高負荷軟度,補充源、網絡、負荷等不同功能,共同為新電力系統的建設提供支持。截至2021年底,中國的新儲能裝機已達到05臺。
問題:目前抽水蓄能的商業模式和價格形成機制有哪些?
答:抽水蓄能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商業模式。
202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
容量電價根據電站容量計算固定收入,體現了抽水蓄能對系統容量的支撐價值,帶來了穩定的盈利預期。目前已明確納入省級電網輸變電價格回收,按運營期內資本內部收益率的6.5%計算。
電費根據發電量計算變化收入,從過去政府許可的方式轉變為競爭性方式。在電力現貨市場運行的地區,按照當地現貨市場的價格和規則進行清算;在其他地區,互聯網電費按燃煤發電基準價格執行,抽水電費按75%執行,鼓勵電網企業通過競爭性招標購買抽水電,進一步體現其峰值調整價值。
隨著配套政策和價格機制的不斷完善,多方投資建設抽水蓄能的主動性明顯提高,未來抽水蓄能電站將進入加速發展的階段。
問題:介紹各應用領域新儲能的商業模式和價格體系,目前面臨哪些困難?
答: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新儲能發布專門的價格體系。新儲能在不同的場景下發揮不同的作用,商業模式也大不相同。
新能源電站儲能是新能源儲能增量的主體。新能源電站的儲能比例和時間要求不同,一般在10%到25%之間,1到4小時。通過配備儲能,可以減少新能源的棄電,支持新能源電站參與電力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獲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新能源儲能成本主要包括在新能源電站的發電收入分攤中。除了配套儲能外,新能源電站還可以租賃或購買山東、青海等單獨儲能電站正在推廣的儲能共享方式。容量租賃成本是共享儲能電站的主要收入。此外,
在當前的電力市場體系下,僅通過參與電力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很難滿足投資收入,限制了電網側的大規模發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能源管理局提出,應研究建立電網側單獨儲能電站的容量電價機制,探索輸變電價格回收中電網替代儲能設施的成本收入,指導電網側儲能電費機制的方向。
用戶側儲能主要采用峰谷價差套利。202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明確峰值電價機制,進一步擴大峰谷電價差異,增加用戶側儲能收入空間。
一般來說,由于新儲能的應用場景普遍,技術發展水平不同,成本相對較高,很難參照抽水儲能產生統一的價格機制。同時,我國電力市場建設仍處于初始階段,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努力參與新儲能市場機制的設計。然而,現有的市場和價格機制很難充分反映新儲能的多重價值,需要進一步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問題:未來將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完善儲能商業模式和價格機制?
答:下一步是進一步完善儲能商業模式和價格機制,同時產生多方面的協同效應。
首先,“分類政策”完善了新的儲能成本指導機制,并進行了政策試點示范?!靶履茉础?。儲能項目在并網、消費、評價等方面給予支持,提高了新能源企業建設儲能的積極性。在條件允許的地區,首先嘗試加快輸配電價格中單獨儲能電站容量電價和電網替代儲能的相關機制。
二是繼續推進電力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儲能多重回報。加快中長期電力交易市場、電力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建設進度,推進儲能作為參與各種電力市場的獨立主體,完善充分反映儲能多重價值的市場機制,真正實現有效支付。
三是加強新儲能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建設,加快成本下降。加強以企業為導向、市場為導向、產業、大學、研究相結合的儲能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推進新儲能技術多元化創新,加快技術更新迭代,逐步完善材料、零部件、集成等上下游產業鏈,降低新儲能成本。
第四,促進新儲能商業模式的創新,促進源與負荷的有效互動。加強新儲能與“云大物移智鏈”等信息技術的結合,將儲能元素融入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微電網等新興市場實體,深入挖掘新儲能的價值潛力。
第五,研究儲能在多個領域的減碳支持作用,探索碳交易。充分發揮儲能在新能源、能源、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價值,研究參與碳交易的儲能方法,爭取各領域的積極減碳政策。
《人民日報》(2023年2月9日11版)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