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內心。置于當下,教育似乎還能“覺醒”,“教育改變命運”這句話深根于無數學子和家長心中,高考是學子們通向命運之門的關卡,也被大眾譽為社會公平的一桿秤,讓一代代大山深處的孩子能夠走出深山,讓心懷鴻志的少年能夠放飛夢想。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千萬高考學子閉門在家,網課成了大多數考生備考學習的首選,老師們紛紛化身為“主播”,站在了屏幕的另一端,為即將出征高考的學生們保駕護航。眾多的教育機構仿佛看見了商機,一場主題為數字化教育的市場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
我國的在線教育在20世紀末緩慢起步,自其誕生初就一直伴隨著互聯網的進步而發展,但始終是傳統線下教育的陪跑者。而隨著5G的普及,在線教育經歷了從遠程教育平臺、培訓機構線上課程至互聯網公司涉足在線教育的三個階段。疫情將“在線教育”的熱潮再次推波助瀾,讓人們不禁思考,在互聯網技術加持下的在線教育究竟會擁有怎樣的創造力。
2014年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的舞臺上講出了一句“寒門再難出貴子”,許多人恍然發覺,教育公平的桿秤早已傾斜。一些難以改變的因素擺在眼前:有人生來就走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有人面對著的卻是狹窄的獨木橋;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步子慢。在差距面前,公平是一件無法衡量的事。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一直是國家政府致力解決的問題,其直接表現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師資力量差距。
而農村中小學的教育信息化服務水平更無法與城市相比,一份2022年的數據顯示,縣級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比例為86.5%、村級學校為63.7%、鄉級學校則僅為37.2%。如若不能除城鄉的教育差距,公平的杠桿始終將會傾斜,而在線教育以其時間靈活、空間自由和資源共享的優勢,降低了優秀教學資源“入鄉”成本,這種借助數字平臺促進資源共享的方式,是實現鄉村教育現代化,推動城鄉教育平衡的有效措施。
2018年,中國青年報的一則深度報道《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在網上刷屏,200多所貧困地區的高中全天候跟著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同步上課、作業、考試,這是縮小城鄉教學差距的一次嘗試。這次嘗試是頗有成效的,許多來自鄉村的孩子在三年的勤奮努力下,考出了斐然的成績,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升學率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網絡紐帶的連接本是懸殊且遙遠的兩端,卻改變了一眾人的命運。在這則文章發出之后,有不少當年受益于成都七中網課的學生紛紛發表感慨,“高中是平行班的,現在已經大學畢業半年。當時看到屏幕里溫柔堅定自信的同齡人,下決心要考出去”“三年的直播課堂,雖然很累,但因為這一塊小小的屏幕,讓我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從大山走進大學,感謝!”短短的一兩句話,卻包含著無比澎湃的生力,而這塊屏幕也讓人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
在線教育可以打破空間的限制,實現一對N的輔導,雖然缺乏直接面對面的溝通場景,但仍然能構建起優質的教育資源—老師—輔導老師—學生的教育連接。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教育資源是極其稀缺的,尤其是優質師資。將在線教育方式應用在鄉鎮地區,用城市的優質資源給鄉村孩子進行定制化輔導,同時可讓擁有豐厚教學經驗的老師進行網絡授課培訓,當地教師就可以汲取到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進而從根本上彌補中國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充分發揮出在線教育一對N對無限多的特點。
2016年國家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一張張課桌、一本本新書隨著扶貧專項資金一起流入了鄉村學校,在強大的國家力量的幫助下,鄉村教育的硬件環境得到了質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都有了現代化的學校及現代化設施,這為通過鄉村數字化教育建設彌補城鄉教育鴻溝提供了硬件條件。
對于偏遠地區的那些孩子來說,在線教育或許像是往井里打下了光,丟下繩子,井下的人看見了天空,也看到了離開洞井的路,才會拼命往上爬。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做教育不是撈一票就走人,而是真真實實地想改變中國教育的面貌。新東方的確在這些年也是這么做的,通過“燭光行動”“百縣百校計劃”“情系遠山”“我的大朋友—新東方鄉村兒童一對一助學計劃”等一系列教育公益活動踐行著志愿初心和愿景,讓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看到了希望。還有像學而思這類的網絡教育機構通過公益活動也為鄉村教育做了不少貢獻。
當然,在線教育只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種方式。近些年,國家陸續出臺“教師輪崗”“取消學區房”“雙減”等政策,力圖使教育回歸到“以靈魂喚醒靈魂”的本真狀態。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更偏遠的角落還有很多渴望教育的孩子們,除了網絡課程,還需更多地增加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優質資源供給。最新的《數字鄉村發展計劃(2022-2025)》政策說明,要深化“互聯網+教育”,做好網絡幫扶與數字鄉村建設的有效銜接。
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要始終追求讓每個人都擁有公平教育的機會,讓迷茫者有路,讓無力者前行。
【作者田子琦、羅俊祺系湖南師范大學學生,指導老師龔曦系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師,文章系2022 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優秀青年)項目《人機協同視閾下大學生數字素養評價框架與培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B0067)】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