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集中連片統一栽種,全程機械化工作;灌渠注水變地下管網,泥濘不堪的田間路變為硬化路;秸稈綜合利用、鴨稻相互依存等農業科技集成應用……談起最近幾年地里的轉變,吉林省榆樹市保壽鎮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責任人徐禹慶掩不住喜悅:“糧食生產增,性價比高,創收無可挑剔?!?/p>
習總書記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多方位壓實糧食生產安全基石”“緊緊守好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漸把永久基本農田所有完工土地整治項目”。
耕地質量關聯我國“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嶺南地面到江南水鄉古鎮,從中原糧庫到東北黑土,各個地區各個部門提升政策供給,增加資金投入,根據土地整治項目基本建設,不斷提高耕地質量,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量與質“雙提升”。
農業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22年底,全國各地完工10億畝土地整治項目,占在我國19.18億畝農用地的一半以上,平穩確保1萬億斤之上糧食作物生產能力。今年將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創建4500平方公里、改造提升3500平方公里,為多方位壓實糧食生產安全基石、加快構建農業強國帶來更多資源優勢。
增資金投入,強體制,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序推進
“稻苗漲勢非常好,中后期提升田管,再迎一個大豐收!”山東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大石關村種植大戶袁忠說,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耳光田變為一整片田,田里修了水渠,不但采水便捷,水庫泄洪防澇也流暢。現如今各種農機車輕輕松松耕田,種地輕省得多,村里人種田主動性愈來愈高。
近些年,在我國大力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以土地整治項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大大提高。
加強資金保障。2022年共分配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間補助資金1096億人民幣,較上年提高8.7%。農業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依照國務院審批的計劃規定,要推動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項目投資逐漸做到3000塊左右,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性配套設施,完成存水、土、氣、土壤條件于一體的工程項目,提升田地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糧食作物產得到、供得了、供得優。
完善制度建設?,F階段,在全國范圍內構筑起統一整體規劃、建設規范、實施、工程驗收考評、圖中進庫的“五統一”農田建設管理方法新機遇。全國各地充分運用農戶主導作用,搞好新建工程全過程質量控制,提升工程建后養管,保證完工一畝、管住一畝。
依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從2023年起,運行已有土地整治項目改造提升,全國各地每一年均值將改造提升3500平方公里土地整治項目。處理已有土地整治項目設備不搭配、工程項目衰老、工程技術標準劣等難題,進一步提高田地基礎設施耕地地力水準。
良畝配良技,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春色煦煦,江西省于都縣沙心鄉沙新村種植大戶鄧海云開了“鐵?!痹诘乩锩€不停。
“田成方、渠互通、路相接,田地一更新改造,大豐收更有底氣。上年栽的富硒水稻均值畝產量過千斤頂。借著天氣晴朗多翻些地,在今年的把栽種經營規模再增加點?!编嚭T普f。
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標準,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踐活動說明,完工高標準農業基礎設施基本上配套設施,對保證高發區少限產、輕受災地區保高產、無受災地區多提高產量彰顯了關鍵支撐點保障作用,“望天收”正方向輪耕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進促進農業網絡資源節約集約運用,水、肥、藥利用率明顯提高。資料顯示,土地整治項目一般可節約用水24%至30%,省電、節肥各自超出30%、13%。
據了解,在2022年完工10億畝土地整治項目,2030年整體規劃完工12億畝的前提下,加速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所有完工土地整治項目,同歩改造提升超出使用年限的已有土地整治項目設備,將平穩確保1.6萬億斤之上糧食作物生產能力。
良畝配良技,田管更有效。
在河南省商水縣的土地整治項目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園區里,除開比較常見的一片連方、水渠相接,這里還配套設施了統一連網的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監測等科技設備,在智能神經中樞的融洽指揮下,各種各樣設備既可以單獨運行,又可密切配合,新科技讓栽培技術更高效。
嵌入現代元素,推動提高產量提質增效。從全國各地實踐活動看,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對比,全國各地農戶增強了農村土地流轉收益、減少了生產成本,畝均可增產增收提質增效500元。
目前在各地土地整治項目里,美麗畫卷正緩緩溶合。下一步,農業部將積極應用現代科技,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推行安全監測管控,貫徹落實統一圖中入庫管理規定,產生全國各地農田建設“一張圖”,進一步提升管理方法專業化精準性水準。
堅持不懈質與量并舉、基本建設及管理并舉,統籌兼顧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土地整治項目高質量建設、高效化管理方法、高質量運用,使我們工作任何時候都要緊緊端在自己手里。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