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特醫食品細分領域,從業企業的一大核心競爭力,是知識產權,包括專利、產品研發能力、批文數量等等。
行業水溫指標
產品獲批是最能反映一個行業水溫的指標。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國共有160款特醫食品獲批(含6款已注銷),其中2023年11月底共批準66款。從獲批數量來看,2023年是特醫食品獲批數量最多的一年,遠超2022年(13款)。
圖:歷史特醫遞交數量
圖:截止2023年11月,特醫批文獲批數量
就國外品牌來說,雀巢全球5個生產基地,共在中國大陸獲批15個特醫注冊證,其中最多的一家雀巢生產基地,也拿到了9個批文。
而國內特醫廠家冬澤特醫,成立九年時間,建廠5年,共獲批了9張特醫食品注冊證書,同時獲知該企業已在2023年11月已通過3個產品現場核查,共計12個特醫批文,成為江蘇省內獲批數量最多的特醫企業,在全國遙遙領先。
這都源于臨床對特醫食品的關注增加、特醫食品生產及監管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地方政府對特醫食品發展的推動。行業利好,創新企業和品牌涌入特醫賽道并得以成長。
一個瘋狂向上的行業
野蠻生長,是特醫食品行業的底色。
1957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特醫食品”。20世紀70年代,特醫食品已經在歐洲、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普遍應用。進入21世紀以后,特醫食品在醫學界的被關注程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產業發展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全球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從583.0億元上升到896.4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110.6億元。再細分到中國市場,數據顯示,中國特醫食品行業規模從2016年的25.9億元增至2021年的100.1億元,擴大到約4倍。
市場規模激增的背后是龐大的用戶需求。以慢性疾病干預與治療為例,2021年中國共有3億慢性病患者。作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營養支持產品,特醫食品開始被企業與資本關注。
一方面,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目前中國現存特醫食品企業共計25.77萬家,其中不乏老牌藥企、乳企新成立特醫子品牌;另一方面,資本豪擲千金標的熱點,僅2023年,中國營養/保健品產業共發生了40起投融資事件,融資額度超13億人民幣。
毫無疑問,特醫食品是一個資本、市場均看好的產業。
政策引導行業良性循環
中國特醫食品也曾經歷過一段無序時代:2015年以前,特醫食品在中國沒有明確定義,一直是以“腸內營養制劑”的藥品身份在中國市場流通。很大程度上來看,長期處于定位不清、缺乏法規標準狀態,是中國特醫行業錯失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中國特醫來說,行業市場機遇應運種種政策,而政策的實施規范行業行為。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將特醫食品歸為食品一類;2016年,《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規范特醫食品注冊行為,開啟中國特醫食品規范之路;此后,行業逐步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嚴格產品注冊條件、要求、程序,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和臨床效果;最新修訂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釋放出”產品真實、準確”的信號。
而就目前行業情況以及市場分析來看,中國特醫食品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嚴格的監管制度是行業良性循環的基礎:培養一批未強研發能力、強資本的創新企業,帶動整個行業高速發展。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