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互聯網巨頭的不是本地業務,而是本地B端企業的需求。預計今年大部分平臺企業的目標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B端用戶。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商家獲得更多的業務量,互聯網公司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最終形成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
最近,因特網公司一直專注于外賣業務。繼Tiktok之后,擁有12億用戶的微信也悄然開始在廣州和深圳進行內部測試“外賣”服務,引起市場關注。
對此,騰訊相關人士表示,微信不是為了外賣而結束,而是為了測試一個接口能力,讓具備外賣服務能力的商家接入,而不是自己做。微信表示,“店鋪快遞”服務旨在幫助客戶找到周邊地區提供快遞服務的優質小程序。具體服務和配送業績由商家小程序承擔。微信沒有配送系統,與擁有數百萬騎手的美團、餓了么有本質區別。
讓我們看看Tiktok。事實上,Tiktok已經測試了近三年的水業務。Tiktok否認了此前“Tiktok將于3月1日推出全國外賣服務”的消息。Tiktok生活服務相關負責人表示,“集團購買和配送”項目仍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試點,三地公司最近開通了自助服務。未來根據試點情況,沒有具體的時間表,考慮逐步擴大試點城市。據知情人士透露,集團購買和配送與嚴格意義上的外賣的區別在于,客戶不能免費購買,但集團購買的包可以送回家。
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21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已達1萬億元,美團和餓了么的總市場份額已超過90%。據艾瑞咨詢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35.3萬億元。到2020年,本地生活服務的在線滲透率也將從24.3%提高到2025年的30.8%?;ヂ摼W公司怎么能不感動,從外賣服務到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從1萬億到幾十萬億不等?
“未來當地生活將回歸‘戰國時期’,當地生活平臺可能會迎來轉型升級。除了快遞餐飲,小程序還會參與家政、汽修、超市線上線下模式、住宿、出行、生鮮等當地生活的其他方面。參與企業將打破思路,深挖當地生活軌跡的潛力?!闭憬髮W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
事實上,一些頭部品牌通過小程序直接外賣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據2023年微信公開課消息,包括西茶、瑞幸、星巴克等頭部品牌在內的近60%的小程序外賣已經在全國連鎖Top100餐飲行業開通。本次微信內測可以直接提供集中顯示的流量入口,防止客戶積極搜索,幫助商家獲得更多的公共領域。
在盤和林看來,吸引互聯網巨頭的不是本地業務,而是本地B端企業的需求。預計今年大部分平臺企業的目標是獲得更多的B端用戶?!氨热缫患倚〔宛^會有數字化的需求,包括產業鏈的數字化和訂單的數字化。,并將通過外賣平臺拓展業務。騰訊的思路是通過平臺業務獲得這些B端客戶,然后延伸到這些餐飲企業的中后臺,如供應鏈、管理和支付數字化。因此,當地業務的吸引力在于給騰訊帶來更多的B端客戶增量。”
另外,Tiktok和騰訊可能有不同的目標。盤和林表示,騰訊在企業后臺有支持能力,如企業微信、視頻會議等,可以深入企業后臺。Tiktok旨在在本地業務中增加廣告量,吸引B端企業進入Tiktok。一方面可以增加Tiktok電子商務平臺的類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Tiktok平臺內容的曝光度。
微信和Tiktok能快速攪拌外賣市場的春水嗎?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由于市場結構已經形成,客戶習慣已經形成。在建立自己的業績機制和控制第三方業績體系質量方面,兩大平臺仍然存在一些困難。
可以預見,外賣平臺的消費者粘性不高。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外賣大戰可以刷羊毛,哪個平臺便宜就去哪里。補貼一旦停止,客戶會比較平臺的配送時效性、售后服務,以及長期使用是否有折扣,從而選擇最佳平臺。對于商家來說,除了多個平臺和多個流量,最終還要考慮傭金、配送服務費、數字化運營等綜合成本支出,計算綜合收入。
總之,大多數客戶和賣家都很高興看到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競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商家獲得更多的業務量,企業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最終形成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
未經數字化報網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內容、圖片、視頻出現侵權問題,請發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風險提示:數字化報網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學習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切投資操作信息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本網站所報道的文章資料、圖片、數據等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使用,相關侵權責任由信息來源第三方承擔。
數字化報(數字化商業報告)是國內數字經濟創新門戶網站,以數字技術創新發展為中心,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科技和數字領域資訊。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Copyright ? 2013-2023 數字化報(數字化報商業報告)
數字化報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提供商業信息服務
浙ICP備2023000407號數字化報網(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浙公網安備 33012702000464號